中国墙体广告协会执行会长 | 中国三四级市场营销协会常务理事
施工流程
  • 施工报名
  • 客服回访
  • 业务洽谈
  • 签订合同
  • 三天开工
  • 十天完工

洽谈电话

400-6060-805

首页 >> 资讯报道 >>一路向海:踏访西山,触摸千年青铜文明

一路向海:踏访西山,触摸千年青铜文明

良心做事 诚信待客 专心服务
扫一扫
加好友

2017年04月13日 10:04 相关案例: 本文标签: 广西玉林墙体广告

广西玉林墙体广告    完毕对容县城关古窑原址的寻访后,采访组沿着绣江往北流方向而行,来到位于容县与北流接壤的容县容西镇西山村。西山村可谓名声在外,不只是国内有名的兰花基地,而且范围位居岭南冶铜遗址之首、有着近2000年历史的汉唐冶铜遗址——西山冶铜遗址也坐落于此。

上世纪60年代,绣江西侧的西山村村民在野外耕作时,发现村子左近的山岭上分布着大量铜渣、鼓风管和水波纹陶片,在挖蓄水池时挖出了铜矿石和铜锭等遗物。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开掘考评,西山是一个大型冶铜遗址,其采冶年代大约自西汉至隋唐,前后持续时间长达1000多年。听说,历史上南方的铜鼓就是在这个绣江古航道旁的冶铜基地冶铸,然后经过“海丝路”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雨中寻访 西山铜渣随处可拾

或许是由于历史长远,时期变化,在容西圩镇,当采访组向镇上居民探听西山冶铜遗址时,他们也只能指出大致方向和范围。因遇上雨天,寻访西山冶铜遗址的难度也增加了不少。为此,采访组不得不寻求容西镇政府的辅佐。

“西山冶铜遗址是汉唐冶铜遗址,历史长久,是我们容西的历史古迹。西山这一片山岭都是当年冶铜的中央,不过要找到遗址的详细位置还得找西山本地村民领路。”听说是本报“海丝路”采访组,容西镇政府十分配兼并给予了鼎力支持,思索到雨天平安问题,还特地布置了一名家住西山村的治安巡防干部辅佐采访组停止采访。

治安巡防干部老冯放弃了午休时间,冒雨为采访组领路。在玉容旧路东侧的一处坝头边,老冯指着对面的山脚说:“西山冶铜遗址是自治区重点文物维护单位,以前有一块碑刻在这里,路过玉容旧路时就能看到,不过后来听说修建铁路时移开了碑刻,如今这里曾经荒芜,很难找到那块碑刻了。”

由于要逾越一道坝头,山岭非常荒芜,又有铁轨护栏相隔,采访组找不到这块政府文物部门竖立的文物维护碑刻,不免有些遗憾。

站在玉容旧路遥望花名岭,觉得花名岭并不高,但是当采访组穿过铁路天桥下的一片农田来到花名岭脚时,才觉察花名岭峻峭且荒芜,雨天登山相当费力。不过当看到脚下一块块有着千年遗韵的绿幽幽的铜渣时,采访组还是感到惊喜不时,大有一种进入“宝山”、不虚此行的觉得。

“这就是铜渣,我们西山的宝贝。”登山过程中,老冯随手拿起一块绿幽幽的呈玻璃状的东西引见。老冯说,他小时分经常到这一带玩,那时比比皆是都是松树,山上四处是铜渣,还能够看到很多残存的冶炼炉和坩埚碎片等遗物,不过后来山岭开发改种果树,冶炼炉被破坏了,但要找铜渣还是很容易。

眼前这些绿幽幽的东西应该是历史上冶铜时留下的炼渣。触摸着这些2000年前的炼渣,采访组似乎看到了一幅如火如荼的冶铸图景:在官吏们的指挥下,无数土著先民以及一群冶铸工匠挖矿筑炉,即山鼓铸,大炼青铜,铸成一个个铜钟、铜鼓,一批批祭器、铜钱、青铜器皿,经过绣江古航道保送到全国各地,以至远销海外。

终于登上山顶,雨水早已打湿了我们的头发和裤脚。老冯指着山顶的一块中央说:“冶炼炉就在这里,当时残存的冶炼炉约半米高,炉的直径约两米,炉壁有一层漆黑发亮的烧结物,没有丝毫风化的迹象,外形完好。”

采访组看到,这里已变成一片墓地,冶炼炉遗址不复存在,周边散落着一些系统的冶炼烧结物、炼渣,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铜渣。老冯引见,左近几个山岭都发现有这种铜渣,还听说出土过铜锭。

西山冶铜 代表古人高超的铸造技艺

容县博物馆的材料显现,西山冶铜遗址范围约2平方公里,包括花名岭、牛窝岭、凤岭、大爷岭等9个山岭,与北流市约3平方公里的铜石岭冶铜遗址隔江相望。这一带曾发现有采矿井、炉渣及矿石、铜锭、陶器等遗址、遗物,还发现许多深而大的喇叭状土坑,据揣测是大铜鼓的铸模。

考古专家以为,西山冶铜遗址属汉唐冶铜遗址,是集采矿、冶炼和铸造于一体、范围宏大的遗址,居岭南地域迄今发现的古代冶铜遗址之首。1981年,西山被认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古代容县和北流曾合在一处,均属容州,西山与铜石岭同属一条矿脉,是同一矿区,这样范围宏大的冶铜遗址的构成,集中展现了岭南地域兴旺的矿冶业,阐明这一地域铜矿的贮藏和开采相当普遍,对研讨岭南地域的冶铜开展史和我国汉唐时期的铸造工艺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市申遗办专家黄继军教师早年伴随文物部门的专家曾屡次到西山冶铜遗址实地看望、考古,还保管着不少研讨材料。

据引见,春秋战国至隋朝期间是容县经济文化构成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手工业和商业逐步在经济形态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构成开展期。沉着县出土的铜器推断,最迟在战国时期,容县先民就已控制青铜铸造技艺。在这段历史时期,铜鼓文化是容县最突出的代表。容县和北流同是铜鼓出土较为密集的地域,其中容县出土的铜鼓多体形庞大、纹饰丰厚,而年代较早的北流型则多属春秋至汉代,是岭南青铜文化的代表。

据考证,容县西山和北流铜石岭既是范围宏大的冶铜遗址,又是古代铜鼓铸造地,充沛证明古代容县、北流地域冶铸技术的高度兴旺。

“当时朝廷军队在南征过程中发现,由于南方雨水多,过于湿润,皮鼓在南方敲得不够响亮,于是铜鼓应运而生。西山冶炼的铜主要用来铸造铜鼓、铜钱,也有一局部用于铸造铜钟以及各种祭奠器皿,却很少用来制造生活用品,比方铜镜。”黄继军教师说。

市博物馆副馆长李义凡以为,西山和铜石岭冶炼出的铜主要用于铸造铜钱。据理解,容县先后出土过唐宋铜钱30多批(次)共500多公斤,作为当时主要货币的铜钱大量流通和积聚,阐明唐宋时容县地域商品贸易非常活泼,社会经济繁荣兴隆,也为研讨货币史和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添加了实物根据。

容县人视若灵钟的景子铜钟,也与西山冶铜遗址有关联。景子铜钟是容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铸于唐朝贞元十二年,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是广西现存最古老、最大的铜钟之一。历经沧桑,往常景子铜钟仍色泽光润如玉,形象淳厚严肃,纹饰豪迈流利。

容县博物馆副馆长胡志勇引见,当时大一点的州府都要建开元寺,并铸鸿钟供养。而铸造1750公斤的景子铜钟需求的铜,官府一方面从民间搜集铜器用品,另一方面冶炼铜矿。唐代北流、容县同属古容州,当时应该是采用了西山和铜石岭冶炼的铜锭铸造景子铜钟。

相传当初景子铜钟铸成之时,匠师曾劝诫容州人,须待他分开容州行至梧州后,才可敲响铜钟。哪知刚走到容县十里村,就有人忍不住将铜钟敲起来,结果这钟声只能“上传西山,下应十里”了。又有传说,明代有梧州府官看到容州景子铜钟的英姿,欲以大船把此钟运到梧州作禁钟,刚转至真武阁湾,大船就漂浮,只好作罢。

绣江 是传播岭南青铜文化的古航道

站在西山冶铜遗址,能够遥望对岸的铜石岭冶铜遗址,绣江如飘带普通从这两个冶铜遗址之间横穿而过。

李义凡副馆长以为,容县土著先民选择在西山和铜石岭冶铜,并非是思索便当交通,而是古人冶炼都是就地采冶,历史上这一带存在一条铜矿脉,土著先民就地采冶,即山鼓铸,于是逐步构成一个范围宏大的冶铜遗址。不过,绣江恰恰在遗址旁,便当交通运输,对推进铜鼓文化的传播也起到一定作用。

“在古代,青铜被视为民生和军事战备物资,官府对青铜制品的管制很严厉,普通人家不能用也用不起,冶炼出来的铜锭不是用来铸造铜钱,就是用于铸造铜鼓、铜钟以及各种祭奠器皿,在‘海丝路’玉林段以及交趾一带,就发现有铜鼓出土,从纹饰、外型看,与容县、北流的铜鼓差不多,而南方地域的铜鼓根本上都是在西山和铜石岭铸造出来的,这些铜鼓、铜钟、铜鼎都是重器,经过绣江古航道运输、交流、传承、传播,影响深远。”黄继军教师说。

据引见,西山冶铜遗址不断持续到明清时期仍在消费,冶炼铜锭、铸造铜钱以及各种铜质器皿。千百年来,古容州冶铸的青铜精品源源不时地经过“海丝路”一路撒播,漂洋过海,随着件件宝贵青铜器的陆续出土,埋藏千年的岭南青铜文化将逐个冷艳于世人。


相关资讯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

广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