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墙体广告协会执行会长 | 中国三四级市场营销协会常务理事
施工流程
  • 施工报名
  • 客服回访
  • 业务洽谈
  • 签订合同
  • 三天开工
  • 十天完工

洽谈电话

400-6060-805

首页 >> 资讯报道 >>徐州气象人南极科考归来

徐州气象人南极科考归来

良心做事 诚信待客 专心服务
扫一扫
加好友

2017年04月27日 11:04 相关案例: 本文标签: 江苏徐州墙体广告

徐州墙体广告  中国江苏网4月27日讯 逾越522个日日夜夜、12000公里的征途,从2015年11月7日至2017年4月11日,第32、33次南极科考队员、来自江苏徐州市气候局的段培法与诸多中国南极调查队员一同,克制了生理、心理和生活、工作上的种种艰难,用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圆满完成南极科学调查重担,而这位“85后”的年轻人也成为江苏气候部门南极科考第一人。

昨天,记者在徐州市气候探测中心见到了刚从南极归来的段培法,他向记者讲述了他在南极的那段难忘的冰雪记忆。

一年的严厉选拔,他成为南极科考队员

第一眼看到段培法,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太瘦”,很精干。今年29岁的段培法身高1.80米,体重却只要60公斤。段培法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专修大气科学专业。他2011年来到徐州气候台,成了一名普通的气候探测员。

这次可以被选中远赴南极停止气候科学调查,成为全国气候系统三名科考队员之一,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段培法通知记者,作为一名气候工作人员,南极不断是他十分向往的中央。2014年,他听说了全国气候系统征集人员参与国度第32次南极科学调查的音讯后,他立刻报了名。后来经过徐州气候局的引荐和国度气候系统的为期一年的层层选拔,他终于入选了。他说,当时选择十分严厉,考核内容也很广泛,他要经过严厉的体检和心理测试,还有业务才能考核。由于赴南极的人选不只需求有过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最重要的是专业才能能满足极地工作的需求。

段培法自2011年来到徐州市气候局,短短4年时间,曾经成为空中观测、高空探测、设备保证方面的业务主干。不只如此,他还屡次取得“中国气候局质量优秀测报员”、“江苏省气候局质量优秀测报员”称号,并在徐州市气候行业职业技艺竞赛中,以个人全能第一的成果,被市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凭仗着过硬的业务技艺、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政治表现经过了层层考核,段培法被选拔为第32次南极科学调查队员。

一个月的海上飞行,他登上南极中山

2015年11月7日,段培法终于登上了雪龙号,从上海启程奔赴南极。刚开端出海的时分,由于风浪较小,而且大家还处于刚启程的兴奋中,晕船的状况不是很严重。但是当雪龙号飞行了十几天以后,段培法与队友们在途中迎头碰上了第一个应战——“魔鬼”西风带。那是雪龙号刚刚行驶过了澳大利亚,在南纬40度到60度之间的一片海域,当时海上涌浪4-5米,风力8级以上,船头撞起十几米高的浪花,船被风浪裹挟着、平稳着,晕船的队员一天比一天多。“吃了吐,吐了继续吃,”从未坐过海船的段培法病症愈加猛烈,他说,“吃饭就是为了完成任务,不呕吐是当时最大的愿望。”历经近一个月的“流浪”,12月4日,段培法和他的队友们终于踏上了神秘的南极,他此次南极科考的站点是中山站。

零下45.7℃的气温、15级大风还有极昼

段培法工作的中山站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以中国民主反动的巨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中山站是中国第二个南极调查站,也是停止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调查的理想区域。

昨天,在段培法的徐州气候探测中心的办公室里,他给记者播放了两段在南极拍摄的视频。第一段视频是天气晴朗时分拍摄的,段培法衣着桔黄色的企鹅服,困难地行走在雪地里,当时的白雪的厚度曾经没过他的大腿,他每走一步都要把腿抬得很高,走起来很费力。第二段视频拍的是一个风雪天,段培法从室内走到室外几十米远的百页箱查看温度和湿度,当时风很大,段培法顶着风,整个身体呈45度前倾,向前困难行走,他身后的红色气候栋在大风中若隐若现。

段培法通知记者,在南极遇上这种大风天是常有的事,走起路来就像是背了一个四五十斤重的沙袋。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要面对的就是狂风暴雪。每次出门,帽子、墨镜、手套这三样是必需带的。假如碰到暴风雪,风镜、面罩、企鹅服等配备就得一同上,全部武装。由于南极的自然环境比拟恶劣,一个是极寒,中山站历史极低温度是零下45.7℃。而且风速大,一年大风日数130天,极大风速有50.3米每秒,相当于15级的大风。

“虽说南极的气温严寒,但又是灼热的。”段培法说,“为什么呢,由于南极紫外线特别强,我们在室外时必需戴着墨镜、面罩,才干防止皮肤与眼睛灼伤。极昼期间太阳不断在地平线上挂着,没有白昼黑夜的概念,完整靠看着手表布置作息,睡不着就强迫本人睡。”

暴风雪天气说来就来

段培法在南极中山站担任大气化学观测、大气臭氧观测、常规空中气候观测、温室气体样品采集、大气气溶胶样品采集及雪样采集等,观测任务非常繁重。为尽快熟习新的探测环境和业务,他到站后抓紧每分钟时间与老队员停止交接,应用雪龙号短短一周卸货的间隙,尽可能地向老队员讨教,重复学习留站的交接文本、各仪器技术手册和留意事项,从而纯熟地控制了业务规则和流程。同时,对各种仪器与线路全面检修,为更好地展开观测任务打下根底。2016年3月5日,度夏人员分开,段培法与其他18名越冬队员据守下来,南极开端进入了“危机四伏”的漫长冬季。

“南极的暴风雪简直没有什么征兆,说来就来,”段培法说。在南极经常刮大风,均匀一年有130到140天大风天。有一次,段培法只身一人冒着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到天鹅岭校准仪器,走时天气晴好,等到折返时,才发现暴风雪已不期而遇,狂风暴虐,“一出来就什么都看不到了,只能凭觉得肯定方向,”段培法说道,“风太大,走起路来十分艰难,许多中央还构成了1米多高的雪坝,最后还是摸爬滚打地翻越过去。”由于暴风雪天气较多,很屡次段培法都是在这种状态下完成观测任务。

还有一次,海上的冰山忽然翻转,引发了一次小型海啸,几米高的海浪裹挟着冰块冲上岸边,把堆积在熊猫码头上的大型集装箱冲撞地七零八落,幸亏当时没有工作人员作业,否则结果不堪想象。

均匀每人一个月能吃到一根黄瓜

吃不到新颖的蔬菜是南极科考队员生活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在南极的那些日子里,最想念的就是家乡菜,”段培法笑着说,“雪龙号一年只能对中山站补给一次食品,新颖的蔬菜很快就吃完了,剩下的日子只能吃速冻食品。”由于极夜时见不到太阳,队员们维生素不够,钙流失很快,只能靠药品和保健品维持。

“手脚开裂是队员们的另一种痛,南极看着四处都是雪,但实践上空气十分枯燥。手脚很容易开裂,抹上药膏缓解几天,不久又裂了,反重复复。”段培法说,这种问题固然不大,但疼痛不断存在,总是带来很多不便和费事,简直每走一步都要“咬牙切齿”。在漫长的冬季里,孤单与单调的生活使人倍加怀念祖国和家乡。

段培法说,他们南极科考队员在基地内建了一个不到十平米的小型温室,队员们尝试着本人种了点生菜、番茄、黄瓜、西瓜等一些容易生长的蔬菜,可是这些蔬菜到了南极就变了样,西瓜长成后只要鹅蛋一样大,黄瓜也只要巴掌那么长,可是虽然如此,这些新颖的东西在南极也很稀有,种出来的鹅蛋大小的西瓜要切成十块大家分着吃,就是那么一根小小的黄瓜,均匀一个人一个月才干吃到一根。

80多天的随船环南极调查

2016年12月,本该完毕调查任务回国的段培法,由于表现出色,又被选拔为第33次南极调查队随雪龙船环南极大陆度夏调查人员,担任走航期间的大气化学观测。2016年12月10日,段培法再次登上了雪龙号,开端了他的随船环南极调查。他们从中山站动身,逆时针环绕南极大陆停止沿途调查。他们首先停止了大洋调查,然后来到长城站停止卸货补给,又到智利蓬塔港口停止工作人员交替和物资补给,然后来到罗斯海停止科考站的选址工作,这些工作完成之后,他们在2017年的2月底回到了中山站。

由于船上物资有限,调查队员最怕遇到仪器毛病的问题。有一次,温室气体监测仪呈现毛病无法正常观测,段培法积极与中国气候科学研讨院和有关仪器厂家沟通,寻觅处理毛病的方法,克制了通讯不便、配件稀少、工具不全的艰难,顺利处理温室气体监测仪毛病,保证了珍贵科学数据的获取。

在调查期间,段培法还应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对南极的气候特征停止了更为深化的考虑,撰写了有关技术论文,对进步中山站科学调查、飞机作业的气候保证程度作出了有益的探究。

2017年4月11日,段培法终于圆满完成科考任务,顺利返回徐州。往常,回想起这段调查生活,段培法有着太多难忘的记忆,这一年多他遇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固然在南极的生活很艰辛,但是乐趣也很多,有时分,我们能看见憨态可掬的企鹅排着队从我们的住处旁边走过,还常会有一只笨笨的企鹅忽然滑倒,我们还会看见心爱的威德尔海豹、英勇的贼鸥,还能看见炫丽的极光、形态万千的冰山还有银河的银拱……这些都会让我们兴奋、快乐。”段培法感慨到,“能有时机到南极参与这项事业,将成为我终身中最难忘的记忆。不只开阔了视野,更磨砺了我的人生。”


新美广告公司:http://www.hbxmad.com/

相关资讯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

广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