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墙体广告 满目葱茏,漫山茶竹,清风拂过竹影婆娑,成片的茶园里茶香四溢。立夏时节,记者走进全国生态乡镇、竹茶之乡裕安区西河口乡看到,这里的群众依托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绿色脱贫路。
“通过户申请、村把关、乡审核,今年我们村将实施老茶园改造327亩、新增新茶园2亩,以及其它符合我村贫困户实际的项目,让他们充分享受到产业扶贫政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西河口乡红石岩村村委会书记金宗岗告诉记者,近年来,该村致力打造一村一品茶竹专业合作社项目,合作社茶厂雇用了20名贫困户,同时该村正在申报一个竹木加工厂,带动贫困户就业和当地群众增收。
西河口乡是全国生态乡镇、竹茶之乡,在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上,该乡结合乡情村情实际对各产茶村原有的老茶园实施改造工程,让老茶园焕发新生机,提高产出质量,增加茶农收入;同时,拥有山场毛竹资源的贫困村不断加大毛竹加工业的发展,让满山毛竹和茶叶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绿色银行”。
67岁的吴之荣是红石岩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致贫的他家里原先也有六七亩茶园,因长期疏于管理,产出不高,收入很少。乡里实施的老茶园改造项目,让吴之荣家里的4亩老茶园得到了改造,今年改造后的茶园收益让老人很是满意。“老茶园改造确实给我们贫困户带来好处、带来实惠了。”吴之荣告诉记者,自家茶园有六七亩,前两年没有改造一年只能收入一两千元。如今结合扶贫项目实施老茶园改造了4亩,能收入近万元。家门口的竹林一年也能收入两三千元,治病的费用有了健康扶贫政策基本上能报销,现在生活越过越滋润。
和吴之荣一样,作为西河口乡重点产茶村的红石岩村不少茶农都在老茶园改造项目中得到实惠,而满山的毛竹也被村里列入了今后村民致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计划。据悉,该村茶产业通过政府对贫困户的老茶园改造使老百姓增加了效益。村里竹产业企业裕新竹木带动了约50名贫困户就业。如今,红石岩村茶竹合作社特色种植加工已经发挥效益,全村茶叶年产量3.2万公斤,销售收入960万元,茶厂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合作社带动贫困户72户,户均增收6800元以上。
有茶竹发展茶竹,没有茶竹怎么办?为帮助贫困村发展产业,西河口乡因村施策,帮助贫困村谋划产业。潘岔村78岁的陈光树正在村里合作社的瓜蒌生产基地里忙活,他家里的田地已经流转给大户,自己也在基地里务工。“我10亩田地都流转了,一亩地450元,基地用工还是找我们这些人,一天百元钱。”陈光树高兴地说。如今在潘岔村两委牵头下,该村成立瓜蒌种植合作社,带动了众多贫困户共同参与瓜蒌种植,逐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西河口乡石湖村,则是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积极与大户洽谈,由村携资入股,扩大孔雀养殖规模,发展特色养殖业。锅棚店村则根据村情,通过外出考察后发展茭白产业,目前也颇具规模。围绕“户脱贫、村增收、业兴旺”产业发展理念,西河口乡紧盯目标、突出成效,经过一年的时间,产业到村项目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有力地改变了贫困村产业发展滞后的状况,极大地改善了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促进了村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西河口乡已初步形成竹木茶加工、常规和特色养殖、瓜蒌、茭白、大棚蔬菜种植等10多个产业扶贫基地,有力推动了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增收。去年,西河口乡争取产业到村项目补贴300万元,2018年将继续安排奖补资金340余万元,以老茶园改造、特色种植养殖等20余项到户产业项目,惠及1548户贫困户,助力实现户脱贫、村增收、业兴旺。
“在巩固和放大以前产业项目效益的基础上,着力实施好1548户到户项目和落地岗茶叶旅游、红石岩竹木加工、潘岔瓜蒌特色种植加工三个扶贫产业园,让产业发展成为我乡脱贫攻坚的有力支撑。”西河口乡乡长汪明家说,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乡紧盯“户脱贫、村出列”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到村到户项目和双基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7年5个到村项目现已全部投产并发挥效益。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