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墙体广告 《长征组歌》脱胎于肖华将军创造的长征组诗《赤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7月1日,《解放军报》全文宣布了长征组诗,同年8月1日,《长征组歌》在北京公演,当即颤动全国,变成了革命传统的标志。
但你可知道,这组在全国传唱了51年的名曲,就诞生在
杭州。
肖华将军
杭州写就长征组诗
杭州之所以变成《长征组歌》的诞生地,恰是由于肖华将军。
1916年出生在
江西兴国县的肖华,是共和国最年青的开国上将。长征途中,他也是是赤军中年龄最小却独挡一面的将领。他亲眼看见身边的很多战友倒下,但赤军部队仍像铜铁长龙,纵横11个省,长驱二万五千里,从危险走向成功。
长征的前史,一直在肖华心头激荡,但数十年的戎马倥偬,让他无暇诉之笔端。
直到1964年4月,长时间超负荷作业的肖华因患肝炎,来到
杭州疗养。一心想用笔把那段长征岁月写下来的他,总算等到了机会。
那一年,恰好是赤军长征30周年,不少文艺界同志也都向他约稿,请他来写写长征,这便成了肖华创造《长征组歌》的直接动因。
在肖华看来,对比文章,凝炼、隽永的诗篇,才更能表达长征这一巨大的前史,更能寄予情怀。所以,在西子湖畔的小楼里,肖华让人买来了
杭州新华书店所 有有关长征的书籍,又到图书馆把《唐诗三百首》、《宋词》以及《千家诗》等借来,如饥似渴地翻阅,边阅览,边摘记,接着排拟提纲……
1964年9月至11月间,肖华将自个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创造当中。他经过重复思考,决定将长征中的几个主要的前史事件,每件写成一首诗,每首独 立成篇,连贯起来反映赤军长征全部汹涌澎湃的阅历。从离别根据地、打破封闭、进遵义、入
云南,到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再到后来的大会师,肖华定下了 12首诗。
然后他又几经探索,断定了一种“三七名、四八开”的格局,即每段诗篇用四个三字名、八个七字名,共12行68字,押一个一致的韵脚。这种格局,既有旧体诗词的形式美,又不受平仄、对仗的限制,掷地有声,便于体现长征的悲凉场面,又易于记忆朗读、谱曲歌唱。
创造过程中,肖华忘掉了疾病,终日伏案写作,直至深夜还吟哦不停。他后来曾多次对曲作者、艺人们叙述写作的情形:“我写《长征组歌》,不知道自个掉 了多少眼泪。有些阶段,如离别、进遵义、过雪山草地、报喜等,即是一面流泪一面写的。想起长征中的艰难困苦,献身了那么多的好同志,怎样能不伤心呢?遵义 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赤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赤军,挽救了党。总算饱经险阻,打败敌人,三大赤军主力在陕北大会师,成功地结 束了长征。想起这些,又怎样不快乐呢?伤心、快乐,都会使人流眼泪的。”
初稿写出后,肖华广泛寻求了各方面的定见,经过10次修正,11月中旬,长征组诗成稿。肖华借用毛主席《七律·长征》中名句,将组诗取名为《赤军不怕远征难》。
1965年7月1日,《解放军报》全文宣布了《长征组歌》,《解放军文艺》7月号一同登载。
从长征组诗到长征组歌
1964年11月,长征组诗完结后,肖华马上经过总政文化部把它交给总政歌舞团和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别离谱曲。
现在咱们听到的版本,是由战友歌舞团的晨耕、生茂、唐诃和遇秋作曲的。
其时,战友歌舞团的作曲家们,思考到组诗的后两段是长征成功后的内容,所以只谱了前10段的曲子,并在题目下加了副标题——长征组歌。长征组歌是10段,长征组诗是12段,因素就在这儿。
组歌的创造发展神速,1个月后便完结一切的作曲使命。歌曲运用了赤军传统歌曲和
江西采茶、苗家山歌、
湖南花鼓、
云南花灯、川江号子、陕北秧歌等
大众脍炙人口的曲调,联系长征主题,刻画了鲜明的音乐形象,把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对比完美的交融起来。
1965年4月,战友歌舞团专门派晨耕、生茂、唐诃、李遇秋等4位同志来到
杭州,向肖华介绍了谱曲的情况,并将10支曲子逐个试唱,寻求肖华定见。
“肖华留咱们住了10天,他天天讲解一曲,”遇秋曾回忆说,“咱们开端以为赤军北上抗日,天然应当声势赫赫,敲锣打鼓。肖华说,‘那时候长征是不得已啊,我姐姐哭成了泪人,不断地问我去哪儿?什么时候回来?连我这个少共世界师的政委都不知道。’”
所以,在肖华的指导下,《离别》的音乐基调由“出征的高昂振作”改称了“战略转移的不想脱离、不忍脱离又不得不脱离”,其他每首乐曲也都进行了细致的修正。
1965年5月初,经过修正的《长征组歌》正式排练,战友歌舞团排出最强的阵型,独唱艺人由马国光、贾世骏、马玉涛等闻名歌唱家担任。周恩来等不及 公演,就前来观看排演,他一曲一曲地为艺人们作点评,就连置景也不放过。当晚,他就给还在
杭州的肖华打电话:“你为党和公民,为子孙后代做了件功德,我感 谢你!”
1965年8月1日,《长征组歌》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正式公演,获得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这即是《长征组歌》的首演版。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组歌虽然有大大小小很多改变,但一直没有脱脱离这个“母版”。
2016年6月24日,长征组歌的诞生地
杭州,由
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的交响合唱音乐会《长征组歌》倾情表演,
浙江交响乐团、
浙江歌舞剧院 和省直机关合唱团近300位演奏员和合唱队员,以及担任独唱、领唱的严圣民、郑培钦等艺术家,共同向观众出现了一幅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丽画卷。这也是
浙江 音乐界时隔20年复排《长征组歌》,当观众在台下情不自禁地一同哼唱,当火热的掌声回旋在剧场上空,再次证明了赤色经典永存的力量。
【
浙江新闻+】
这是一组周总理临终前还在哼唱的歌
1965年8月24日晚,那是一个炽热的夏夜,周恩来总理事前没有打招呼,在秘书的陪同下到北京公民剧场观看《长征组歌》。那天总理进场时现已开演 了,为了不打扰观众,他就坐在最终一排作业人员的座位上。直到中场歇息大灯亮起,观众才发现了总理。其时全场观众都站起来拍手并请总理前排入座。总理说: “这是公演卖票,我就坐在后边吧!”战友歌舞团团的团长晨耕告诉他,前面留有艺术指导看节目的位子,总理才赞同。他还特意回身提示秘书:“这是公演,不要 忘掉去补一张票。”
表演完毕后,周总理快乐地走上舞台与艺人亲热握手,恭喜表演成功。看着指挥唐江被汗水渗透的上衣,总理幽默地说:“都大会湿(师)了!”大伙儿会心肠笑起来,现场氛围更显和谐。
那个黑夜,总理坐在了领唱贾世骏身边,和整体艺人们合了一张影,宝贵的刹那间就这样定格在胶片上。
拍完相片,总理特意叮咛摄影师:“不要登报。”所以这张相片其时没有多少人见过。直到30多年后的一天,才在战友歌舞团整理库房时重见天日。
关于《长征组歌》,周恩来可以说是百看不厌,还专门请歌唱家来教他唱。
有一次,周恩来陪外宾从
上海回到北京,连晚饭也没吃就到京西宾馆观看《长征组歌》,“谁知道你们这次演了,什么时候能再演呢?只需你们在北京表演《长征组歌》,我一定抽空来,争夺场场都不错失。”
就这样,周恩来总理生前总共看了17次《长征组歌》,能一字不落地唱完全部歌词。
1966年6月,周恩来点将,让战友歌舞团带着《长征组歌》和他带领的我国党政代表团,一同出访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家。
6月26日晚,《长征组歌》在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市表演后,周恩来快乐地走上台,说晚餐到我国大使馆吃贴饼子,晚餐后再演几段节目慰问大使馆,“我和 你们一同唱《长征组歌》”。一个多月的出访行程,每到一个城市周恩来都要组织《长征组歌》的表演。尔后周恩来又组织《长征组歌》赴苏联、日本表演。
但谁也没有想到,《长征组歌》剧组载誉回国后正赶上“文化大革命”,从此一直被禁演了多年,直到1975年才复排,从头公演。
而此刻周恩来刚做了第五次大手术,直到逝世,他再也没有从病床上下来。得知《长征组歌》从头表演的音讯,他用弱小的声响对夫人邓颖超说他想看。那天 表演刚完毕,艺人们还没有卸装,接到总理单位的电话,说总理非常想看《长征组歌》,但他病得真实太重了,无法亲临剧场,想请我们再演一遍。艺人们强压着 悲痛,在深夜里自始至终又表演了一遍,面对空无一人的观众席,我们仍然竭尽全力地表演着,由于他们知道,在摄像机闪烁的红灯后边,周恩来总理正聚精会神地 看着呢。
1976年头,周恩来总理因病逝世。在他生命中最终的时间,还用极端弱小的声响哼唱着《长征组歌》……
新美
墙体广告公司:http://www.hbxm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