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和平解放之时,
包头只是一个塞外荒凉之地,人口8、9万,工农业总产值仅1.06亿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赋予这座城市新的肌体和生命。
1959年9月26日,包钢一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结束了
内蒙古“寸铁不产”的历史,夯实了中国工业底盘,“草原钢城”声名远扬。
1959年12月,第一炉稀土硅铁合金在包钢第二选矿厂出炉,中国稀土工业由此发端,“稀土之都”叫响世界。
从塞外小镇到草原明珠,一个刚柔并济、内外兼修的“实力之城”标签,焕然印刻在
包头跨入“新时代”的重要节点上。
唱响草原晨曲 经济块头更大 实力更强
时间是标注前进步伐的刻度。每个重要时间节点的背后,都蕴藏着一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1954年,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蓝图刚刚展开之时,曾在苏联留学归来的吴学恒就奔赴
包头参与包钢建设,那一年他25岁。
“刚开始我们先在矿山搞建设,那里风沙大,每天吃完饭碗底都是一层沙。后来搞基建,包钢的一砖一瓦就是我们一手建起来的。”
让吴学恒一生铭记的场景是,1959年周总理为包钢一号高炉剪彩时,他就站在场外。后来总理做报告时,他又亲眼见到了周总理,“内心非常激动,也感觉到骄傲和自豪。”
也就是在那年,29岁的玛拉沁夫编剧的电影《草原晨曲》公映,同名主题歌唱响全国。
“我们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我们将成钢铁工人,把青春献给包钢。”歌声响亮,一唱就是60年。
60年间,包钢一号高炉一直在正常生产,累计生产生铁4500余万吨,而包钢已经不再是那个吴学恒初见时的模样。
1979年,包钢钢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2013年,包钢轨梁厂形成年产钢轨和型钢210万吨的生产能力,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钢轨产量最大的生产基地。
如今,包钢
家电钢产品成功应用于美的、
海尔、惠普、戴尔等知名企业。中国已建成的高速铁路,有1/3的钢轨产自
包头。
青山依旧,岁月不老。伴随着草原晨曲的旋律,如今90岁的吴学恒仍旧健硕,他与流淌的时光一道,见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座塞外之城的磨砺与崛起。
这是经济规模连上台阶的70年——
1952年,
包头生产总值只有0.7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仅为190元。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快速发展,到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已达到9.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攀升至594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包头经济驶上快速发展的轨道,1979-2018年,全市GDP年均增长12.9%,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较1952年增长1628倍。
这是工业之基不断筑牢的70年——
1949年,
包头工业总产值只有103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
包头工业经济飞速发展,到197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已达到15亿元,钢材产量55.5万吨,铁产量97.7万吨。党的十八大以来,
包头致力于“优化结构、提质增效”,2013-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9%,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钢材产量达1720.0万吨,铝产量达194.8万吨。
这是财政实力显著提升的70年——
1950年,
包头地方财政收入仅为147万元,1978年增至1.6亿元,2018年财政收入较1952年增长2426倍。
这是普惠民生百姓受益的70年——
新中国成立后百姓生活逐步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到2012年,
包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486元增至33485元;
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195元增加到11421元。到2018年,城乡居民收入达到47407元和17435元,居我国西部城市第1位和第6位。
70年间,一个璀璨的草原明珠在风雨磨砺中更加亮丽夺目。
挺起钢铁脊梁 发展底气更足 韧性更强
包头历史,或尘封或鲜活,在人们脑海中只是记忆中的片断。
但历经了半个多世纪风雨的钢铁大街,却一直铭记着
包头从荒蛮之地迈向
现代化城市的奋斗故事。
1954年,
包头有了第一条街道——钢铁大街。此后,这条曾经全国最宽的街道,拥有了“中国西部第一大街”、“
内蒙古长安街”的美誉。
1956年,彼时的钢铁大街还是沙石路,全长7.3公里,宽60米。但街道已不再寂寥,有了
包头市第一工人文化宫、
包头宾馆和包百大楼的前身昆都仑商场三处建筑物。从商业、住宿再到娱乐,它们成为
包头第三产业兴起的开端。
1958年,钢铁大街上相继出现了工商大楼、邮电局、知青饭店、东方红俱乐部等建筑。
1984年,位于阿尔丁广场东侧的金融大厦建成,成为
包头市第一个标志性的大厦,金融业开始蓬勃兴起。
此后,钢铁大街两侧的建筑越来越多,随着万达广场、王府井百货、海德酒店、国贸大厦等的出现,以及中、农、工、建四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集聚,钢铁大街成为
包头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
内蒙古包头墙体广告
关于钢铁大街名字的由来,老一辈工人师傅口口相传的说法是:1959年,包钢一号高炉产出了铁水,
内蒙古包头墙体广告也产出了矿渣,日本商人要花大价钱购买矿渣(因为矿渣中含有稀土)。当时中国的技术还无法分离出稀土,于是周总理下令,不能卖出去,要堆存,留给后人。从此矿渣就全部铺在钢铁大街下面,这条主干道也被命名为钢铁大街。
正是从那时起,一条大街开始深藏起稀土产业的兴起之梦。
70年来,肩负着这座城市发展使命的钢铁大街,犹如这个城市挺起的钢铁脊梁,也成为这个城市坚韧不屈的精神象征。
从包钢建设发端,由重工业起
内蒙古包头墙体广告步。70年来,
包头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更有质量,由一座工业城向
现代区域中心城市迈进。
70年发展,
包头经
内蒙古包头墙体广告济结构更优。
1952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71.4∶13.3∶15.3。之后,随着
包头工业的起步,第二产业比重迅速提高
内蒙古包头墙体广告,到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0.7∶67.1∶22.2,呈现“第二产业一枝独秀”的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
包头三次产业结构日趋优化,第三产业比重逐步超过第二产业,到201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1∶41.1∶55.8。
70年发展,
包头经济动力更强。
从首台国产奔驰
内蒙古包头墙体广告重卡投入使用至国内首台110吨NTE120AT无人驾驶电动轮车成功下线;从北重集团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成功挤压出第一根厚壁无缝钢管,到包
内蒙古包头墙体广告钢集团生产出第一根高铁钢轨,
包头创新实力持续跃升,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4.6件,是全国首批20个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创新已经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
70年发展,
包头经济空
内蒙古包头墙体广告间更广。
内蒙古包头墙体广告
改革开放后,
包头对外贸易迈出新步伐,外向型经济取得新成就,2018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67.8亿元,是1990年的244倍,列2018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第42位。
包头构建起以国家进口肉类指定监管场地、
包头保税物流中心(B型)、满都拉口岸、国际航空口岸为支撑的创新开放服务平台,大开放的格局也在变革中悄然成型。
从规划中的蓝图,到现实中的“样板”。70年间,一幅
现代化建设的壮美画卷在千里草原渐次展开。
砥砺前行70载,不忘初心铸辉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包头这个祖国正北方的
现代化城市犹如一匹插上奔腾双翼的骏马,正以神鹿跳跃般的速度跨入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