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曾经,卖东西得靠嘴来吆喝,不同时间节点里,那些特色各异、声情并茂的声腔一响起,买针头线脑的老太太,抱着孩子买豆腐脑的年轻媳妇,牵着大人衣角闹着要欢喜团的小儿,从一家一户门里走出来,街巷里顿时充满了热腾腾的市井气息。河南南阳墙体广告
如今,尽管那些展示了古城市井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叫卖声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它们依然是老南阳人心中鲜活的记忆。11月17日,王府山下,南阳唐王府博物馆主办的宛城风物“草根谭”民间座谈会上,一群老南阳人“七嘴八舌说吆喝”,“炕焦——热红薯啊”、“白糖——豆腐脑啊”……那些带着时代体温的声音,是一代老南阳人心中动人的故园吟唱。河南南阳墙体广告
一听吆喝声,人们就知道哪个商贩来了
古城故事离不开老街巷,老街巷故事离不开叫卖声,想当年,听见外面的一声吆喝,人们便知道是哪个商贩来了。
南阳民俗文化专家白万献说,他听到的南阳城第一声叫卖是在1962年,那年他考上开封师院,从南召来到南阳,准备坐第二天到开封的车,早上快发车前,有个老人挎着筐在一旁吆喝着:“筷子,筷子,烙画筷子!”因为是大清早,有的候车人还在打瞌睡,所以老人的声音不大且很短促,此后他每次乘车,不用眼睛瞅,单单听见声音就知道是这位老人过来了。河南南阳墙体广告
在南阳历史文化学者郭文学看来,叫卖声其实是商业广告,过去大商店有门店、招牌,但小商贩大都是挎着筐走街串巷,叫卖声就是要把自己的东西推销给大家。他小时候,一到天黑,就有个人沿着解放路往北走,边走边喊着:“荆门州,上清丸!”此外,还有一件人们津津乐道的趣事:东城门那儿有个卖油茶的,一声接一声吆喝着:“油茶——谁喝?”正好旁边有卖百合的,紧接着大声吆喝“百合,百合”,弄得好像油茶是“白喝”似的,非常有趣。
南阳收藏爱好者李玉山说,上世纪70年代,常有人喊着“欢喜团、山楂糕”,抑扬顿挫的叫卖声,孩子们也都爱吃,拿一分钱就能买个小的,“两分钱的大一些,还有串成串的,一毛钱一串。”河南南阳墙体广告
拨浪鼓一响,一群孩子便被召唤来了
小商贩不绝如缕的叫卖声,构成了古城人们的生活日常。但并不是所有的买卖都出声吆喝。南阳唐王府博物馆馆长崔鉴平拿出自己收藏的拨浪鼓、虎撑、铜锣说,有了这些物件“吆喝”,商贩就不用再张嘴了。在旧时,拨浪鼓是货郎挑的标配,他们挑着各色小商品,手摇“拨浪鼓”,发出“咚咚咚”的声音招揽生意,一摇响就把孩子们都摇出来了。虎撑主要是游方郎中用的,一摇一响,人们就知是他们来了。铜锣一般是吹糖人、梨膏糖等商贩用的,锣声镗镗一响,娃们就围上来了,“过年时特别多。”
赊账也不怕,买家卖家都很讲诚信
叫卖声与市井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影像。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戏曲工作室主任唐明华说,过去买卖有打账(赊账)的,比如打账鸭娃儿。过去人们穷,买了鸭娃儿就图养大生鸭蛋,但小鸭娃儿看不出公母,所以卖家就等到鸭子长大下蛋时再收钱,母鸭收钱,公鸭子不收钱。还有棉油皂也能赊账,赊给你一两个月后才来收钱。过去人们都讲信用,不怕你不给钱。河南南阳墙体广告
如今,那些颇有特色的叫卖声越来越少了,郭文学说,现在的叫卖声都是录好的电喇叭,没听头、没韵味。白万献说,现在电喇嘛的叫卖千篇一律,一直延续下来的有点特色的叫卖声就是“卖棉油皂——假哩”,其实人家卖的并不假,而是“佳”。河南南阳墙体广告
说着,回忆着,大家一边或拿起拨浪鼓、虎撑、铜锣咚咚锵锵,或干脆大声吆喝“叫卖”起来,声情并茂,叫人想起过去的生活和场景。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