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香酥脆的三河米饺,轻巧方便的羽扇,婉转动听的《小辞店》曲调……这些都是非遗给肥西人留下的宝贵财富。非物质文明遗产,便是活着的文明基因,它是一片土地独具特色的文明标识,更是人们一起的生命回忆。
安徽合肥墙体广告 肥西民歌,古腔古调,简明简练,这种言语的艺术全靠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放牛歌、灯歌、渔歌、秧歌,过往的人们信口拈来,在日常日子中用歌声倾诉自己的心声。跟着时代的变迁,这质朴天然的歌声也渐渐离开了人们的视野。
安徽合肥墙体广告 “老一辈的肥西人用民歌来传递自己的心声,这是一份宝贵的文明遗产,绝不能让一门艺术就此消逝。”花岗镇文明站原站长李绍稳认为,维护非遗是一份责任,更是一项使命。在收集挖掘的过程中,李绍稳记录下了许多民歌的曲谐和歌词,留下了曲谱歌谱、录音录像等多项影音文字资料。
安徽合肥墙体广告 探究、挖掘、维护……早在2006年,该县文明部分便秉承着“维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开展”的政策,着手对全县非物质文明遗产打开全面普查,经过县乡两级拉网式普查,收集到头绪近千条,从中筛选收拾出有价值的非遗项目29个。截至目前,肥西县已累计成功申报省级非遗项目4项,市级非遗项目8项,县级非遗项目15项。肥西县关于一些传承有困难的非遗项目,采纳多种形式给予扶持,处理其传承难题,一起,经过建立和完善小井庄民间艺术馆等纪念馆,打造三河镇等民间文明遗产维护基地,举行庐剧文明艺术节等活动,为非物质文明遗产的集中维护和展示供给了载体和渠道,既宣传了非遗文明的价值,扩大了非遗维护工作的影响,又提高了人们对非遗维护工作的认知。
安徽合肥墙体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