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火烧炉、簸箕摊浆、竹席晾晒……罗秀米粉的传统做法,让人感到浓浓的中央味;另一边,电磨打浆、电动流浆、电热烘干……罗秀米粉制造设备的专业化,让人领会到了“科技解放劳动力”的能力。11月11日,由贵港市商务局主办的“寻味桂平——罗秀米粉媒体采风活动”,米粉新旧两种不同做法的现场反差让记者耳目一新。
山多地少、并非水稻主产区的桂平市罗秀镇,却将米粉做成了支柱产业。罗秀镇镇长梁振科引见,目前该镇消费米粉的企业有10家、小作坊120家、家庭作坊30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年消费总量超2500万公斤,总值3亿多元。“镇金融部门11亿多元的银行存款,就有米粉不俗的奉献。”
说到罗秀米粉的历史,罗秀米粉协会会长卢坚口若悬河:早在隋唐时期,罗秀镇的祖先们便创造了把大米浸泡后磨浆,蒸制粉皮再晒干切成细粉丝,制造美味可口的食品。阅历代的传承优化开展而定型的18道工序列为米粉制造的传统工艺。这种米粉不添加其它物质,纯大米制造,煮时“不粘不糊,透水透味,口感软、滑、爽、韧、透”。
在罗秀镇小阳螺塘路口的手工米粉厂,作为罗秀米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韦瑞员,正在用传统做法撩拨着记者们的味蕾。他从蒸锅里取出热腾腾的簸箕,将刚蒸熟的米粉薄片战战兢兢地摊在竹席上,然后用手将米粉转成一条:“来,尝尝。”记者掐下一段,塞进嘴里:细腻丝滑、柔软幽香……浓烈的米香气中透着些许甜美,好原生态的美味!
不只味美,罗秀米粉最大的特性是“韧”。“粉丝吊人”说的就是它,这是本地人最为骄傲的事:2007年,有媒体在大藤峡通往雨丝洞的江岸边初次演示“粉丝吊人”,用4米长的150根粉丝承人荡秋千,并组织游客用粉丝拔河,电视播放后立刻惹起惊动,随后又有两次在文艺演出中扮演“粉丝吊人”荡秋千,罗秀米粉再次名声大振。
罗秀米粉的传统做法固然口感纯粹、柔韧爽脆,但因消费设备落后,障碍了其开展。经过行业精英20多年的不时改进优化,在坚持传统工艺特征的前提下,融入成熟的
现代化烘干设备,“往常做米粉再也不用靠天气了,消费才能大大进步。”
广西桂平市罗秀镇德润米粉有限
公司老板邓坤炎说。
目前罗秀米粉除本地消费外,还销往全国乃至东南亚,也有企业将其改进成冲泡即食型米粉,正在被消费者渐渐承受。
有1万多名贫穷人口的罗秀镇,其中有5个贫穷村经过入股米粉企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0多名贫穷人口经过进厂务工等方式增加收入。“罗秀米粉已成为镇里经济开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我们将继续加以支持和引导,使它真正成为当地的脱贫粉、致富粉。”梁振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