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地球”靠谱吗?科学家这么说
作为第一部国产科幻大片,《漂泊地球》从影院之内,火爆到影院之外。
有人啧啧称誉,说它把国产科幻电影带到新高度。也有人“入戏太深”,跟电影中的科学设定较起真儿。
既然大家对其中的科学情节如此上心,我们无妨找科学家们来科普一番。置信搞明白它们,再回味这部电影时,会别有一番意义。
漂泊,并非说走就走的游览
《漂泊地球》中最惊天地泣鬼神的想象是,应用成千上万个行星发起机,协助地球分开太阳系。这就得说说让地球分开太阳系需求几能量了。
“地球绕太阳运转,分开太阳系,要可以摆脱太阳的引力势能约束,所需能量能够计算得到,大约是2.65×1033焦耳。”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周礼勇剖析。
而当前人类消费的能源,能够拿全球发电量来估量。据统计,2017年全球总发电量大约是25571 TWh,大约合9.21×1019焦耳。
“也就是说,假如把现阶段全球一切的发电量都用来推进地球分开太阳,需求连续工作2.88×1013年,即近29万亿年。而宇宙年龄大约是130亿年。”周礼勇说。
总之,带着地球去漂泊,可不是说走就走的游览。假如行星发起机要承当这一任务,那得无比凶猛才行。
重核聚变,目前只是科幻
在《漂泊地球》中,行星发起机完成上述任务,靠的是重核聚变技术。
中国工程物理研讨院研讨员蒙大桥通知科技日报记者,核聚变是指两个轻核素反响,聚合成一个质量素更重的核素。重核只能团结生成两个轻于母核的核素。比方,铀-235裂变后会成质量为95—105的元素。
“从
现代核物理学问来看,90号以上的元素有裂变趋向,10号以下的元素有聚变趋向。若要重核发作聚变,目前没理论和完成条件。”蒙大桥说。
看来,这样的行星发起机,目前只能呈现在科幻中了。
《漂泊地球》的结尾非常惊险刺激:眼看地球离木星越来越近,状况万分危殆,航天员刘培强驾驶载着燃料的空间站,点燃了木星上的氢气漩涡。
对此,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讨员张双南支招说,他有更好的点燃木星的方法:例如,能够用高功率激光器点燃木星,毕竟核聚变反响需求运用高功率激光器点火。
“理论上能够,但需求功率足够强大才行。”蒙大桥剖析说,依照这一思绪,点燃木星的速度的确更快,但惊险水平就会少了几分。
科幻作品中的科学,更多指的是科学思想、科学办法,而不是现有的科学理论。科幻作品的科普功用,更多是激起公众对科学产生兴味,而不是对现有科学技术停止解说阐明。
能够肯定的是,国产科幻电影惹起这么繁华的讨论,还是第一次。包括科学家在内的很多观众对其中的科学情节“揪”着不放。讨论过程中,一些干巴巴的科学问题也变得有趣起来。
虽然带着地球去漂泊并不理想,但它所引发的公众对科学的关注,已足以令人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