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高校陆续发布2020年硕士研讨生复试分数线与复试方法,“考研大战”进入下半场。教育部方案今年扩招硕士研讨生18.9万名,并明白将继续扩展相应招生范围。
扩招决议对数百万考生有何影响?扩招名额将如何分配?如何防止研讨生培育“注水”?新华社记者对此停止了调查。
能搭上扩招“顺风车”吗?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现,自2017年起,我国硕士研讨生报考人数已连续4年坚持两位数增长的热度。2020年硕士研讨生报考人数到达341万人,创历史新高。
重庆大学生史同窗就是“考研大军”中的一员。由于初试成果“不上不下”,他和很多考生一样,特别关怀本人能否搭上扩招的“顺风车”。
据记者理解,今年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医学类专业扩招明显。西南医科大学2020年研讨生方案招生指标经过两轮追加,实践扩招比例近30%;华中科技大学将扩招名额全数布置在医科。专家以为,此类布置与当前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直接相关,反映出当前社会在人才范畴的理想需求。
人工智能等国度战略需求专业也是扩招的抢手专业之一。今年3月,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提出加快人工智能范畴研讨生培育。
记者发现,研讨生扩招方案指标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域高校倾斜。
黑龙江大学研讨生院院长罗跃军称,在国度政策支持下,
黑龙江大学的研讨生招生方案从2019年的2059人增加到2020年的2773人,增幅超越三分之一。
定位于职业才能的提升、强调专业才能和职业素养的专业学位硕士在扩招中取得更多关注。“今年我们扩招的专业学位招生方案曾经超越了学术学位专业方案,”东北农业大学研讨生院院长刘世英说,学校在招生方案申报、分配以及运用上,均向农业、畜牧、兽医、生物与医药和机械等专业学位倾斜,有利于培育更多具有可以发明性地从事实践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高校准备好了吗?
据中国教育在线《2020年全国研讨生招生调查报告》数据,2019年硕士研讨生录取人数约为80.5万人。按方案扩招18.9万人计算,2020年硕士研讨生扩招比例已超越20%。
扩招为一些高校带来开展机遇。
常州大学是一所以石油
化工类专业见长的高校,该校目前有硕士生导师近千名,但在校研讨生仅2700多人。“我校多年来存在‘吃不饱’问题,不断在争取增加研讨生招生指标。”该校研讨生院院长孟启表示,扩招后研讨生范围将更契合学校开展实践。今年该校研讨生招生范围显著扩展,偏重于工科专业,约占扩招总量的三分之二强。
记者理解到,硕士研讨生招生方案大幅度增长,给高校后勤、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带来不少应战。多所受访高校研讨生院担任人表示,招录只是研讨生培育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学生入校报到后,还要思索住宿条件、教学空间、硬件设备等多方面承载才能;思索实验室等科研软硬件条件能否足以满足扩招后需求;思索学生管理效劳方面,能否顺应扩招后的实践难度。
另外,今年研讨生扩招工作正值疫情防控时期,如何确保远程网络复试等相关布置的平安性、公平性和科学性,成为研讨生招录自身必需面对的一场大考。
扬州大学研讨生院副院长高明国说,往年研讨生复试中试卷笔试、实验操作、面试等需求线下环境完成的环节,今年经过远程网络复试无法完成,学校准备经过增强对考生既往学业的考察、设计综合性开放性才能测试题等方式,选拔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生源。
每年百万硕士“大军”将往何处去?
扩招18.9万人后,今年我国硕士研讨生招生范围将近百万。如何保证培育不“注水”、学位不“贬值”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博导张志安教授对记者说:“在毕业季,关于毕业学位论文,有开题、预辩论、辩论这些环节来保质保量;关于学生以往发表的论文要严厉审核,例如明白刊物的性质,考察论文的学术性能否明晰,例如一些访谈类、综述类文章不能作为学术文章。”
专家倡议,教育部门要严把质量关,避免局部高校或专业由于生源缺乏而“抬杆过关”;研讨生扩招也倒逼高校树立以质量为中心的培育机制,经过树立健全导师制、引入过程性评价等方式,挤掉研讨生培育“水分”。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金梦玉教授提示,假如研讨生培育关没把好,压力就将传导至毕业、就业环节,对个人和社会都将形成负面影响,但是研讨生扩招自身并不会必然惹起“文凭贬值”。
据猎聘大数据调查报告显现,2020年一季度,新基建七大范畴对中高端人才的需求疾速上升,在线发布的相关职位总体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了42.96%,其中5G类岗位增长最快,同比增长81.90%,工业互联网类同比增长74.64%。多名专家向记者表示,固然疫情对当前就业形势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但随着我国产业构造晋级调整提速,对中高端人才需求的潜力也将持续释放。
“这次研讨生扩招以专业硕士为主,本质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培育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21世纪教育研讨院副院长熊丙奇以为,专业硕士应侧重以就业为导向学习。目前我国研讨生就业市场对高技艺、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时加大,研讨生扩招后,个人和高校共同面临如何提升学生才能、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应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