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205国道车行至许镇,再向西经355省道,只需四五分钟,就到了坐落在漳河岸边的黄墓。黄墓因传说三国东吴名将黄盖殁后葬于此而得名黄墓,又因小镇古时设置渡口,故又称黄墓渡。当你散步在黄墓老街,观赏着这里一处处具有东吴文化特征的美景之时,你可曾想过这座小镇的前世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情形呢?
一
黄墓,位于南陵县北部,与繁昌平铺隔河相望。它自清代起,先后属新美乡、下北乡,民国28年(1939)置黄墓乡,属黄墓区。新中国沿用乡名,其后固然时而乡、时而公社、时而镇,但黄墓作为一处地名,不断未改。黄墓水陆交通兴旺,经年不息的漳河使这里上(南)至南陵县城下达(北)芜湖市区,南来北往之官人商贾皆由此乘船远行。2003年10月与原黄墓区其他乡镇兼并易名为许镇镇,黄墓作为乡镇级建制称号才更改为村级称号,一为原黄墓行政村与郭城行政村兼并沿用黄墓行政村名,一为黄墓居委会,古名黄墓渡被重新唤起,正式应用于单位称号,是2004年初原黄墓完整小学被命名为黄墓渡完整小学,黄墓居委会在建立为美丽乡村时才被命名为黄墓渡。
说到黄墓,自然就不能不提及黄盖墓。在S355省道向前约500米的漳河桥头王家墩村东北,南陵县文物所立有一块“黄盖墓”标志碑,相传此处即为黄盖墓葬地。
作为三国时吴国名臣,黄盖在历史上可谓声名赫赫,特别是那句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更让黄盖家喻户晓。黄盖当年在赤壁之战前的这段触目惊心的举措,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谍战片之一。黄盖逝世后,相传就葬于今天的黄墓。
二
章光斗老先生在他的《黄盖墓新考》中作了一些研讨和讨论:据民国版《南陵县志》所载,清康熙辛丑年(1721)知县宋廷佐重修黄盖墓,刻石树碑,并亲撰《黄将军墓碑记》。同时,由于宋廷佐对史料研讨的忽略,在“墓碑记”一文中,误写了黄盖“终武陵太守,卒于官”的断语,致使谬种传播,后人未能正讹,判定这是“衣冠冢”,理由是武陵(今湖南常德县)相距本县几千里,黄盖既病卒于武陵太守任上,当然不可能归葬到南陵黄墓渡王家墩。但陈寿《三国志·吴书》这样记载:“黄盖字公覆,零陵人也。……孙坚举义兵,盖从之,拜盖别部司马……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后转春谷长,浔阳令,凡守九县,所在平定。后迁丹阳都尉……武陵蛮夷反乱……乃以盖领太守,后长沙、益阳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于官。”从节选引文的上下联络来看,正讹的关键在于吃透“后迁丹阳都尉”一语。“迁”是升迁,“领”是暂受。它肯定了在黄盖的终身履历中,丹阳郡是他最后的升迁之地,而都尉偏将军之职也是他最终的官衔。武陵平乱,“乃以盖领太守”不过是他奉命平讨的暂驻行辕,并不是他最终守土的重镇。“凡守九县,所在平定”是一笔总述,特别把它写在“后迁丹阳都尉”的前头。以后的武陵,长沙等地已在“九县”的概括之列。就是说黄盖是在武陵、长沙等地平乱以后,方升迁丹阳都尉并“加偏将军”的。历史还通知我们,因三国战乱,都尉军功重于太守职治,孙权准备定都建业(今南京市)以前,丹阳郡地不只是重要的军事屏障,而且还是战略、经济物资——铜矿所在地(铜用来铸造兵器和钱币),须得倚重黄盖这样得力将领才干镇守称职。细推“病卒于官”一语,当指黄盖病卒于丹阳都尉,并非如宋文“墓碑记”中窜易所说“病卒于武陵太守”。
按《南陵县志》关于建制沿革记载,后汉时南陵属丹阳郡,在郡境的管辖内,只要春谷是黄盖曾任守长的发迹地,在他“病卒于官”后,由丹阳归葬在春谷县境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黄盖的故土湖南零陵县,在1985年中央体制变革时期,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冷水滩市和永州市。经章老先生去函咨询,后接冷水滩市档案馆的同志复函详告:《零陵县志》只载入黄盖将军的生平事迹,并没有关于他的墓葬记载。武陵、长沙、益阳等县都在湖南省,假如这些中央确有黄盖“病卒于官”的墓葬,《零陵县志》不可能没有记载的。
南陵的这座黄盖墓遗址王家墩村原名黄家墩,起初只要四户人家,大约是黄氏守墓的后嗣,今名王家墩,即《南陵县志》所载“其子孙今更王姓”(黄盖茔墓条)。查《春谷王氏宗谱》“黄家墩分派六房”。此外,距黄墓渡约十华里的黄公渡,相传是黄盖在其地驻营而得名。仙坊长青仙女坝马村(原名放牧马家)系黄盖牧马之地。又据传奎潭湖原系黄盖操演水师之地。还有黄盖墓,黄家墩,黄墓渡,黄公渡,本地一切这些传播已久、一脉相承的口碑材料,不可能都是无中生有的。
三
王家墩村东北立“黄盖墓”标志碑处是一座土墩,以前曾被村民当作菜地,现成了一片不大的樟树林。据村里老辈人说,这墩下地层坚固坚硬,非人力是挖不开的,很有可能是黄盖墓的真正墓室。在1962年2月间,村民还在这里挖出一些碗、杯、盘、罐等出土陶器和墓室外层壁砖。可惜当时未作文物考察及鉴别陶器历史年代,这些文物都丢进了左近的水塘里。这些民间传说和发现,也为这个古迹之“谜”提供了一条寻求“谜底”的线索。章光斗先生在他的《黄盖墓新考》一文中还叙说了本人亲眼所见黄盖之墓碑:在建国初期,章老先生对原有的黄盖墓曾凭吊目见:墓前立碑一块,高约0.8米,宽约0.3米,碑文“汉三国东吴大将军黄公覆之墓,大清康熙辛丑谷旦立。”碑前有石凿香炉一具,坟头荒草萋萋,碑后苔藓斑驳。清代刘学尹在《春过黄墓》一诗中有“碑残无几字,树老剩余枝。古冢栖狐冷,荒原宿鸟悲。”这样的诗句,倒是与章光斗先生的描绘很接近。由此可见,清代黄盖墓固然残破,但大致完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黄盖墓被毁。
据章光斗回想,黄盖墓是一组范围比拟大的建筑群,紧邻黄盖墓的边上,过去曾有青瓦木构的“黄将军亭”,今已毁圮,亭址遗址尚可寻。
“老街焕彩叟童英发英姿今朝志向展,古渡重生樯橹灰飞烟灭几度夕阳红。”黄墓前世的辉煌绚烂,黄墓昔日的激情荡漾,黄墓昔时的几多沧桑,必将随着美丽乡村建立的蓬勃开展,在新的起跑线上扬帆启航。置信黄墓的明天会更好。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