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
安徽文化大家一想到的估量就是黄山还有就是那素有“东南第一山”的九华山。还有什么呢?当然还有中国五大戏剧中的
黄梅戏。那么大家晓得除了戏剧文化中的
黄梅戏,
安徽四大剧中还有哪几种呢?下面就和小编一同来看看吧。
黄梅戏
黄梅戏发源于
黄梅,开展于
安徽,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
安徽省
黄梅戏剧团将
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
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1920年的
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
黄梅交界,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
黄梅戏。”《中国戏曲曲艺词典》
黄梅戏条目为:“
黄梅戏,戏曲剧种。
旧称“
黄梅调”。盛行于
安徽及
江西、
湖北局部地域,源于
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1959年,由
安徽省文化局编、
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安徽戏曲选集》序中写道:“
黄梅戏源于
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清道光以后流入
安庆地域。”中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史开展纲要》中也说:“
黄梅戏,源自
湖北黄梅县采茶戏”。
泗州戏
泗州戏是
安徽省四大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拉魂腔,盛行于
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
山东的柳琴戏、
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开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是与徽剧、
黄梅戏、庐剧并列的
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她具有深沉的
大众根底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以漂亮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
泗州戏的构成说法不一,许多人以为它发源于苏
北海州一带,原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安定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后传入泗州(当时的州治今泗县县城,辖境约今
安徽泗县、五河、明光、
江苏泗洪、盱眙)并吸收当地民间演唱艺术,构成
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戏。1920年前后,泗州戏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并开端进入城市。
泗州戏原称“拉魂腔”,又叫“肘鼓子”。叫它“拉魂腔”,是由于它唱腔漂亮诱人。叫它“肘鼓子”,多数人以为是它曾用狗皮鼓伴奏而得名,其实都说错了。“肘鼓子”是由“周姑子”演化来的。
徽剧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汉族中央戏曲,主要盛行于古徽州府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和
安庆市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
安徽一带,与中央声腔及民间音乐分离,在
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构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
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步交融,构成二簧腔。二黄腔又与
湖北西皮构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根底。
徽剧的音乐唱腔可分徽昆和吹腔与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等类。徽昆以演武戏为主,多用唢呐、锣鼓,气势庞大。吹腔兼有曲牌体和板腔体方式,以笛和小唢呐为主奏乐器。拨子用枣木梆击节,以唢呐、笛、徽胡伴奏。二簧以徽胡为主奏乐器,有导板、原板、回龙、流水等板式。
西皮则有文武导板、散板、摇板、二六等板式,同样用徽胡为主奏乐器。花腔小调多为民间俗曲,生活气息浓郁。徽剧脚色行当包括末、生、小生、外、旦、贴、净、丑等类,扮演火爆热烈,气势豪壮,动作粗暴,特别擅长武戏,有翻台子、跳圈、窜火、飞叉、滚灯、变脸等特技。
庐剧
庐剧盛行于以
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一带和大别山区,包括六安、
淮南、巢湖、
滁州、
芜湖等地。因其创作、演出活动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于1955年3月改称“庐剧”。庐剧有约200年的历史,清乾隆、嘉庆年间已有职业班社。初以大别山民歌和江淮之间歌舞为根底,在开展中吸收了阜南的嗨子戏,寿县、凤阳的端公戏,无为的徽剧及肥东、巢湖等地门歌的唱腔和剧目。有些班社又分别同徽剧、京剧合班演出,并受其影响,逐步开展成庐剧。
庐剧在
安徽因地域不同,构成了上、中、下三路,即3个流派。上路(西路),以六安为中心,音乐粗暴高亢,跌宕起伏,具有山区特征。下路(东路),以
芜湖为中心,音乐娟秀婉转,细腻平和,具有水乡特征。中路以
合肥为中心,音乐兼有上路、下路两地特征。庐剧是与徽剧、
黄梅戏、泗州戏并列的
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庐剧来源,无史料可考,据老艺人相传,在商报曾以《盲艺人考证庐剧源自霍山》为题,报道了“西路庐剧”的领军人物之一、年近八旬的盲艺人李儒瑶,该县具有“庐剧源头”的丰厚艺术土壤,决议经过一系列的措施重振庐剧艺术,打造“庐剧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