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惠是
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享用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言语学专家。孟老今年已84岁高龄,曾师从我国出色的言语学家、词典编纂专家丁树声;他破费近30年时间,走遍
安徽各县,深化调研各中央言的语音、语法、词汇;他用一生精神,撰写、出版了多本关于
安徽方言的著作。
其中,1997年出版的《
安徽省志·方言志》一书,成为
安徽省独一一本全面反映各中央言的专著。
孟老通知记者,
安徽方言是多种方言系统的综合体。它既有官话方言,又有非官话方言。其中,官话方言主要有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中原官话通用于淮北和沿淮以南的局部市县,江淮官话通用于江淮之间和沿江以南的局部市县。
而
安徽方言中的非官话方言,主要有赣语、吴语、徽语。赣语通用于皖西大别山南麓和沿江两岸的市县。吴语通用于沿江以南和黄山山脉以北以东各市县。徽语通用于黄山山脉以南旧徽州府所辖地域。
除此之外,孟老在数十年的实地调研中发现,百余年来,先后有成批迁移定居我省南方的客籍人,他们所说的客籍话也成为
安徽方言的一种。孟老引见,客籍话中有
湖北人说的西南官话,有
河南人说的中原官话,有
湖南人说的湘语,有少数
福建人说的闽语和客家话,还有从
浙江迁移皖南的畲族移民说的畲话。说客籍话的人,散居在皖南
芜湖、宣城、黄山等地的局部县市。
随着近些年普通话的提高,孟老发现方言词汇被大量淘汰。而从1996年退休之后,孟老没有停下搜集、整理各中央言的脚步。
“去年的时分,我
写字时忽然手发抖,前不久又做了白内障手术,不得不暂时搁一搁方言研讨的工作。”孟老说,研讨方言是个苦差事,没有几个人愿意干这事,“可是假如不把这些丰厚的方言词汇记载下来,很多东西可能就没有了。”
皖北中原官话区
散布区域:我省淮河以北17个市县(不包括怀远城区话)和沿淮以南的凤阳、
蚌埠市、寿县、霍邱、金寨(北部)等5市县的方言,均属中原官话。
语音特征:n与l声母不混。
词语特征:祖父大多面称“爷”(这与皖中江淮官话和徽语的叫法相反,这些话里“爷”多称父亲或父辈的兄弟们) ,祖母面呼奶,母亲大都呼“娘”;额头叫做“额脑头子”,脖子叫“脖梗子”或“脖脑梗子”,指甲叫做“指甲盖子”(指读阴平);生病大都采用避讳的说法,说“不抻坦”;还有表现密切感情的“俺”和“俺们”,疑问词“什么”说成“啥”,“怎样”说成“咋”。
皖中江淮官话
散布区域:包括淮河以北的怀远县城区,江淮之间的
淮南市、
合肥市、滁县、六安、巢湖、
安庆等21个县市,以及沿江以南的贵池、
铜陵市市区、
芜湖市、宣城、
马鞍山市等11个市县。
语音特征:除怀远、定远、
淮南市之外,各地话n与1声母不分。
词语特征:祖父大都称“爹爹”,祖母呼“奶奶”,舌头叫做“舌条”,左手和右手说成“反手”、“随手”,腿俗说“胯子”。“生病”大都说成“不好过”、“不快活”、“不自由”,“逝世”婉词说成“走了”。
皖西赣语
散布区域:皖西大别山南麓和沿江两岸的岳西、潜山、太湖、宿松、望江、怀宁、东至、贵池市西部及东南角等8个市县的方言。
词语特征:岳父、岳母为“外父”、“外母”,妻子称“堂客”、男子汉称“老爹”,小孩儿和孩子都称为“伢”。肉猪叫做“香猪”,公鸡、母鸡叫“鸡公”、“鸡母”(母音猫),把各种面粉制成的饼叫“粑”,“饭”指大米饭。
皖南宣州吴语
散布区域:黄山山脉以北和以东的14个县市范围内。其中安定、泾县、石埭、
铜陵、繁昌、南陵、
芜湖县等地吴语的通用面较广。
词语特征:把降落的意义说成“落”如,落雨、落雪;茄子叫“落苏”,南瓜叫做“北瓜”,菠菜叫“甜菜”,面粉叫“灰面”,辣椒叫“辣胡椒”;手脖、脚脖叫“手颈、脚颈”。
皖南徽语
散布区域:歙县、绩溪、旌德、屯溪、休宁、黟县、祁门、宁国(南鸿门乡等地)、东至(东南部木塔一带)、石台(占大区)等地的方言。
词语特征:星星说成“天星”,刮风说成“发风”,天亮、早晨说成“天光”;玉米叫“包芦”,高梁叫“芦稷”;烫饭叫“炸饭”、晚饭叫“夜饭”;小臂叫“手杆”,手掌叫“手板”,手心叫“手板心”;祖父为“朝”或“朝奉”,称伯父、叔父为“伯爷、叔爷”,称丈夫为“老公”,称妻子或老年妇女为“老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