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墙体广告 昨天,本报报导了重庆市地舆信息中心、重庆地舆地图书店编制的《重庆古桥地图》发布,我市域内有记载的古桥有近800座。这些古桥不少已成为受维护的文物,不再发扬桥梁的效果,但在铜梁县旧县镇金钟村,一座清代乾隆四十年建筑的百米长桥,至今还有汽车通行。
十墩九洞
龙头龙尾做装饰
昨天,记者在铜梁县文物专家的带领下,来到铜梁县旧县镇金钟村,沿村庄公路往村里走,公路左面是清幽的安溪河,在河流拐弯处,呈现了一座石孔桥。
石孔桥有十墩九孔,中心的孔最大,其他顺次向两端递减。两岸竹木葱葱郁郁,桥影倒映在河面,非常绚丽。
走近石桥,桥身立面每个孔的拱圈上都有石刻的龙头,仰天朝上,巨细各异,因为年代久远有的龙头已有损坏,但龙鳞还很清楚,青幽的色彩与整座桥显着地区别开,龙头上的青苔更显出沧桑感。桥身另一立面的拱圈上则刻着龙尾,惋惜的是只剩下三尊,龙尾朝下。
铜梁县文物专家刘华钢通知记者,该桥长110米、宽7.2米、高9.25米,建筑于乾隆四十年,距今已239年。“这座桥建桥至今经历过屡次修理,最近一次是在2009年,还能显着看出清代工匠技艺的就属这龙头了。”刘华钢说。
乾隆40年建筑
历时239年
记者站在桥头,看不到另一端的行人。整个桥面已彻底被铺成水泥路面,划分为两车道。记者开着轿车从桥上通过,非常平稳,能够开到时速六七十公里。当地老百姓说,这桥连大货车都能通行。
北桥头立着一块斑斓的记事石碑,正面刻有“金瓯桥碑记”,记叙了建桥时刻和桥名改变,背面刻着捐款人士名录。
碑记文字已有些模糊:“吾乡旧有金剑桥,创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九洞丈余高……至同治庚午夏洪流,滨江者几为湖泽,斯桥随水其冲……易名金瓯,取完好无缺,万古流芳云”
刘华钢解说,因为文字现已斑斓难以辨认,此桥改名为金瓯桥的时刻已不可考。
“九洞十八梯”曾是铜梁县旧县镇的一大景象,九洞即金瓯桥,十八梯指的是桥两端山头上的两座寺庙。听说,这两座寺庙有十八道梯坎,庙门相对。多年前香火很旺,金瓯桥即是曾经的香客捐款所建。如今庙已不在,梯坎还在那里。
84岁的乡民张永贵婆婆回想,曾经听白叟们说,建筑这座桥时三年无大雨,风调雨顺。古时候不管多大的官,上此桥必下马下轿。建国前石桥两端为石板路,南通铜梁旧县场,北往合川市张家镇。建国后,政府出资修通了两端的公路,便当了两岸大众的生产日子。
古石桥为何200多年耸峙不倒?
条石斗缝紧密寿命长
此桥为何历经200多年依然耸峙不倒?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向中富介绍,古时候修桥多用成块的条石和糯米浆。天然的石头只需风化不严峻,哪怕通过百年依然能够坚固如初;而糯米浆就相当于如今的水泥浆,起到衔接密缝的效果,只需石条与石条间斗缝紧密,受力面就均衡,石桥的寿命就长。
尽管桥面现已被改成水泥公路,记者从桥身上铺砌的石砖能够看到,其间的衔接缝非常细密。
此外,刘华钢介绍,因为该桥衔接两个村寨,是首要的交通要害,经历过屡次修理,这也是其至今依然无缺的缘由之一。
铜梁
众志桥
这座桥修了上百年
它的石牌坊西南保留最完好
除了金瓯桥,在铜梁县二坪镇河滩村淮远河与安溪河交汇处,还有一座历时上百年的五孔石拱桥,该桥横跨南北,南桥头有一座高高屹立的石碑坊。桥孔现已被水吞没,只要桥面还暴露在外,供两岸居民通行。
石牌坊有三间四柱三楼,仿木结构,歇山式楼顶。宽5.9米,高6.3米,悉数用红砂石雕造。楼顶、斗拱、雀替、抱鼓等雕琢均非常精巧,柱间刻有上中下额枋三道,枋心刻有花鸟神兽浮雕和数组人物故事,图画有刀凿痕迹,有些模糊不清。匾上刻有“众志桥”三字,牌坊的上方正中,横匾上的“清道光十四年甲午岁四月十八日树立”文字清晰可见。
牌坊的来历,铜梁方志现已查无记载。河滩村乡民、年近90的张成全白叟通知记者,听说,曩昔河面只要一排矮小的石磴,枯水时节尚能采着石磴过河,但到了丰水期,行人只要沿岸绕行到3公里外的上游桥过河。后来当地开通乡绅主持世人集资,历时两年建好石桥。为了显示修桥义举,表扬捐资建桥的功德,鼓励后人,又在南桥头建造了石牌坊。
刘华钢介绍,众志桥石牌坊,是重庆甚至西南地区保留最为完好的古石牌坊之一,展示了清代较高的前史、书法和石雕、建筑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