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县城向西北出发,途经30公里的旅程,便到了华乡镇黄埔村。6月初,当记者来到黄埔村时,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簇新的进村路---状元路。
“这条路原来只要3米半宽,路旁边是污水沟,是典型的‘脏乱差’路。”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政府派驻华乡镇黄埔村第一书记梁江峰告知记者,自2016年番禺区扶贫干部驻村帮扶以来,黄埔村的村容村貌、工业展开等方面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动。
在扶贫干部们的带领下,记者走进黄埔村,见证该村脱贫攻坚以来的改动。
黄埔村是清代武状元李威光的故土,是一个有着状元文化、赤色历史涵养深沉、旅行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浓厚的贫困村。
2019年,原先在五华县安流镇展开扶贫作业的梁江峰来到黄埔村,担任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政府派驻华乡镇黄埔村第一书记。
刚来的第一天,进村的主路便让梁江峰心头一紧:这是一条三米半左右的烂泥路,难以行车,路旁边就是臭气熏天的污水沟。梁江峰回忆,“这个村子要脱贫,难。”
数据显现,黄埔村共有907户4823人,其间贫困户63户209人。“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驻村展开帮扶作业后,梁江峰和扶贫干部们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为了改动黄埔村曩昔贫困落后和环境“脏乱差”的相貌,扶贫作业队决定,发挥“党支部+理事会”的议事形式作用,结合同享共治党群作业思路,将黄埔村改造成为一个赤色美丽村庄。
要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建造,资金从哪来?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村理事会和乡贤活跃协商,经过倡议“四个一点点”,即乡民让地一点,乡贤捐资一点,上级补助一点,帮扶单位支持一点,共筹集到300多万元用于修建村里的基础设施。
现在再走进黄埔村,能够看到约5公里的农田灌溉水利、约3.3公里7米宽的状元路和约1.5公里6米宽的中心路。村子里的标志性建筑---李威光新居也得到了修缮和布展,用于做乡民议事厅。
乡民的自发修缮意识也得到了提高。黄埔村经过议事协商的形式,党员干部和理事会成员深入到农户家中进行宣扬,发动乡民参加和支持新农村建造,乡民纷纷对个人老旧房子、抛弃建筑等进行拆除。
站在黄埔村,稻香扑鼻而来,簇新的房子错落在大片的稻田之中。“村容村貌现在得到了清楚明了的提高。”梁江峰说。
栽培茶树菇,为乡民增收
除了交通不便,没有支柱工业、特征资源,是阻止黄埔村拔掉穷根的另一重要原因。
自精准扶贫作业展开以来,在番禺区石楼镇的帮扶下,黄埔村依托本地资源优势,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形式展开茶树菇栽培工业。一起,帮扶单位投入75万元扶贫资金,助力贫困户增收。
40岁的黄埔村乡民周建群就是受益者之一。周建群身患疾病,难以从事相对复杂的作业,此前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干部了解到她的状况后,便协助引导她栽培茶树菇。
在周建群家中的茶树菇栽培房里,记者看到,一个个菌包规整摆放在架子上,简直挤满了整间房子。这会儿正是采摘期,周建群正忙着采摘成熟的茶树菇。
由于对湿度、温度、光照等栽培要求不了解,刚引入时,周建群较为尴尬,“连洒水都不知道怎样浇。”周建群告知记者,扶贫干部为此请相关技术人员,每周到她家中指导如何栽培。
在技术人员的协助下,周建群逐渐熟练起来。“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做得这么好。”小小的茶树菇,不只让周建群退出了贫困户,也让她对未来充满了决心。
此外,为破解贫困户对自主栽培茶树菇致富决心不足、持观望情绪的窘境,黄埔村党支部书记李宪永还带头投入资金10多万元建造茶树菇家庭栽培农场,并带动贫困户李国芳、李正兴、周建群等3人种茶树菇,添加他们的经济收入,巩固脱贫基础。
工业引领,为黄埔村留下了“带不走的财富”。2019年,黄埔村投产栽培30万枚茶树菇菌包,产量达60万多斤,产量240万元,完成当年分红77500元,带动贫困户和乡民就业20多人。“有了相对稳定的支柱工业,乡民的脱贫就有了保障。”梁江峰说。
展开旅行业,破解工业单一窘境
经过4年的帮扶作业,黄埔村完成贫困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13803元添加到2019年16479元。2020年4月,该村贫困户脱贫率达100%。
脱贫攻坚的要点不只是为了贫困户脱贫,可持续展开才是重中之重,现在,第一工业仍是黄埔村的首要经济收入来源。
现在,脱贫攻坚进入收尾阶段,驻村扶贫作业队总会离开,如何进一步发掘黄埔村各类资源的潜力?
在梁江峰的设想里,不只要在短期内经过马岗鹅、茶树菇、高山红薯的培养栽培让乡民脱贫,未来,还要依托李威光新居的优势,吸引周边游客到黄埔村观光旅行,后期还计划开发民宿、农庄等旅行资源,破解黄埔村工业单一的窘境。广东梅州墙体广告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