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墙体广告 其时刻一点一点从咱们身边消逝的时分,唯有镜头能把咱们拉回当年的年月。
从昨天上午开端,由九龙坡区文联、九龙坡区拍摄家协会举行的“百幅老相片,见证九龙坡”拍摄展,在杨家坪步行街开展。面对一幅幅十分宝贵的老相片,不少居民慨叹日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据了解,这百幅老相片来自于九龙坡区的三位拍摄师:李文勇、彭世良、岳涤。
本周末在杨家坪步行街展出后,该拍摄展将于4月25日~26日在石桥铺数码广场、5月3日~4日在巴国城广场展出。
拍摄师岳涤通知记者,下一步他们将故地重游,预计在本年10月份举行一场新旧相片的比照展,让我们重拾旧日回忆。
重庆晚报记者 王渝凤
图像由九龙坡区拍摄家协会供给
镜头一:九渡头码头
“感受深圳有的,这儿都有”
九渡头,曾经是重庆长江北岸远近闻名的重要渡头,船只多往返于其时的九龙坡区行政中心所在地,李家沱。
相片拍摄于1975年,也是九渡头最茂盛和光辉的时期。码头上,南来北往的客人川流不息;等待过江的车辆排成长龙。曾在九渡头寓居的市民沈再飞通知记者,当年渡头老街上有录像馆、台球馆、卡拉OK厅、电子游戏室……“感受深圳有的,这儿都有。”
《九龙坡志》记载,到了一九九七年元月,跟着李家沱长江大桥竣工通车,九渡头码头渐渐从我们的视界中淡出。
镜头二:盒式录音机
拿在手里耍的是帅气
穿喇叭裤,扎大辫子,手提一个盒式录音机,声响肯定开到500米左右都能听到……这一幕,信任日子在七八十年代的我们都会有形象。
九龙坡区拍摄家协会主席李文勇介绍,这幅相片拍摄于1980年的西郊动物园,那时的年轻人第一次听到邓丽君柔情似水的歌声,潮流文明如漫山遍野般在年轻人的心中发芽。
镜头三:建造电影院
晨练白叟在做俯卧撑
点击图像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1986年夏,杨家坪建造电影院门口,一个晨练白叟在做俯卧撑。
来买电影票的人也不少,一楼还有一间卖机票的门市。
李文勇说,其时的居民肯定没有想到,尔后这儿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改变也体如今农贸市场。1992年杨家坪前进路农贸市场,买东西的人川流不息,板车受骗季生果鲜艳欲滴,“菜品丰厚了,我们的餐桌天然也丰厚了。”李文勇说。
从相片上看过去,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杨家坪,修建多是红砖青瓦的筒子楼。
镜头四:蜂窝煤
扇着蒲扇煮饭的回忆
这张拍摄于1988年滩子口的相片,再现了那个年代老百姓最常用的物品———蜂窝煤。
直到如今,住在滩子口的邓元宏大爷还记得当年的蜂窝煤:蜂窝煤分两种,一种是12个眼的,一种是15个眼的。用蜂窝煤煮饭,最大的问题是火力不行大,每做一顿饭,硬是要耽误良久的时刻。
最令人头疼的,仍是续火,“到了晚上,要把炉子搬到野外,用有眼的铁板盖起来,既不能把火盖死了,又不能让蜂窝煤燃过了,否则就要重新生火,十分费事。”邓大爷说,因为火力不行,炉子旁常常放着一把蒲扇,“需求大火的时分,就用扇子扇两把。”
镜头六:年老大BB机
到公用电话亭回电话
如今,手机已成为日子必不可少的物件,但在90年代,手机仍是贵重物品。
1997年元旦李家沱大桥通车,为了进步采访功率,重庆广播电台的记者在现场用手中的年老大和电台完成实时传输,第一时刻把采访内容传递给听众。
“那个时分有个年老大,比有个房子还牛。”本年40岁的牛先生,90年代去上海开展,享用过手拿年老、怀揣BB机的年代。
“年老大可贵了,差不多上万了,但为了经商撑门面,我仍是买了一部,也买了一部BB机。”牛先生说,“人家call我BB机,我一般跑到公用电话亭回,而年老大根本即是充充门面。”
杨家坪步行街公用电话亭里,有不少回BB机的人。
或许,与如今拨打手机比较,那时的BB机更有期盼的味道。
镜头五:张狂股民
双眼盯痛了,滴两滴眼药水
你炒过股吗?
一张拍摄于1995年杨家坪西郊公园邻近一家股市交易所内的相片,看出了其时股民的热心。
“那时,还不能在家里炒股,也不能通过手机交易,仅有获悉股市涨跌的途径,即是去股市交易所里,盯着大屏幕。”资深股民彭先生,家住滩子口,回忆起自个当年的张狂,指了指相片,“和他们差不多,双眼盯痛了,还要滴两滴眼药水。”
记者从相片上看到,有的股民脸上充溢欢笑,有的股民面色凝重,也有的满脸焦虑。看来,任何时分的股市,都是有人欢笑有人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