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六盘水墙体广告 冒着仲夏的细雨,沿着1935年红九军团行走的脚印,记者一行经水城县米箩镇、野钟乡,来到当年红九军团为掩护主力部队巧渡北盘江的虎跳石,看望一个个生动而感人的红色故事,并寻觅时期变化后当地的现状。
在水城县野钟乡政府工作人员的率领下,记者一行沿着
乡村公路前行至麻窝寨组,听当地村民讲述1935年4月20日,在国民党令保安团和中央民团紧密设卡的状况下,红九军团为掩护红军主力巧渡虎跳石的故事。
“当时红军渡虎跳石时,可是满山火把、满江红 光啊!”从小听爷爷讲红军渡江的故事、话语不多的50岁村民赵升发冲动地讲述起来:那是1935年4月间,红军大部队从这里经过并驻扎下来,当时村民们以 为是国民党军队来了,吓得躲到山洞里不敢出来。后来,年壮的村民跑进来探听后得知,是红军路过这里准备经虎跳石渡过北盘江,村民们这才放下警戒心理纷繁回 到家里。看到红军们烧水做饭,村民们便把家里的大米、包谷等粮食送给红军。即使粮食不够吃,可红军坚决不要村民们的粮食,而是到山上去采摘懒豆煮熟后充 饥,还称吃了懒豆不容易饿。
“红军住了一宿后,第二天早上在当地村民的带 领下,便沿着虎跳石过江了。我爷爷说,当时红军走了以后还给他留下一盏马灯和一些子弹壳作留念呢!”赵升发说,红军动身后,本来打算从虎跳石上游的北盘江 高家渡铁索桥过江,可铁索桥已被国民党令保安团和中央民团紧密设卡扼守,于是,红军决议改道由铁索桥下游的虎跳石过江。
过江当天,红军派了一支300人左右的小分队,经野钟、白牛到营街,佯装要从发耳大渡口过江的态势迷惑敌人,掩护主力从虎跳石巧渡北盘江。
今年89岁的顺场乡大发村龙玉组村民龙兴学告 诉记者,他家祖辈都在虎跳石靠摆渡为生,当时他的爷爷还和几名船工用竹竿扎成竹筏摆渡一天一夜后,才把红军主力1000余人平安渡过江。红军主力渡过北盘 江后,红军小分队巧妙地从大渡口下游的另一过江点渡过北盘江与主力会合,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圈。
从赵升发家出来,记者一行来到地处野钟乡和顺 场乡接壤处的法德大桥。就是这座公路大桥拉近了野钟乡和顺场乡的间隔。村民龙兴学慨叹地说,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开展,政府加大对
乡村根底设备的建立力 度,1990年在距虎跳石下游50余米处,修建了这座飞架北盘江大峡谷的公路大桥——法德大桥。
往常,在大桥南面桥头旁的石山上,仍可明晰地 看到当时白瓦村渡船寨的张舜礼老人题写的“当年红军路,今日人马欢;继承先烈志,改动穷山川”的诗句。龙兴学通知记者,这条公路大桥的修建,当地人一辈子 都不会遗忘“杨安学”这个名字。1992年,杨安学任法德乡书记,当时这条公路本来规划是经野钟乡发射村,然后由付木山跨北盘江到花戛底母,再往南延伸 的。当时的规划线路较直且工程难度较小,但杨安学以为,修建东线公路必需经新铅—麻窝寨—经北盘江抵达顺场乡的渡船寨,由于这是红军经过的中央,而且当年 村民协助红军渡船过江和领路,为反动做出过奉献,这里既是少数民族地域,也算是反动老区。在他的提议下,水城县特地召开会议后,于是决议把线路改从虎跳石 经过。
“这条路的开通,不但出行便当了,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开展。”龙兴学说,孩子们用自家的房屋开起了农家乐,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虎跳石曾是北盘江两岸重要通道,也是红军长征 途中一个重要的反动历史之地,对研讨当地的交通开展史和红军长征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及意义。近年来,野钟乡借力红色文化和当地自然优势加大旅游开发,把地 质公园旅游接待点、河营码头水上乘船休闲点、法德大桥黑叶猴欣赏点和红岩脚布依族村寨温泉观赏点等景点串连起来,并积极发掘和融入民族文化,推出具有少数 民族风情的旅游产品,经过不时完善根底设备及逐渐提升效劳程度,完成野钟开展精品旅游和经济创收“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