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墙体广告 编者按
在七彩的人生旅程中,有人寻求浓烈的赤色,有人寻求深邃的蓝色。但是,他们却孜孜不倦地寻求那一片绿色。他们是大天然的守护者,是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他们遵循“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朴素想法,在建造秀丽重庆的一般岗位上,以林为根、以绿为荣,爱绿、植绿、护绿,建造和守护着这座碧水青山、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之城。
从今天起,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与我们共享5位来自我市底层、怀揣绿色愿望的一般林业作业者的故事。
“鬼见愁”,一种多生长在山崖、峭壁上的植物,也是林业人龙杰自个给自个取的绰号。
自2002年从四川林校结业后,龙杰一直坚守在缙云山保护区的第一线,作业中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在缙云山近3000种动植物种类中挑上了“鬼见愁”为自个取名,正是他希望“能拥有‘鬼见愁’坚忍不拔的性格,为绿色事业多作奉献”。
大山里的作业很贫苦,但龙杰乐在其中。他喜爱研讨大山里的一草一木,用心辨认——和他人单纯记住种类姓名不同,他总会去联想植物的故事和药性。一碰到有意思的动植物,他还立刻用手机照下来,翻阅有关书本,或讨教专家知道概况。几年下来,他的手机里贮存了2000多张动植物相片。
时间,他还发现了黑背白环蛇、福建华珊瑚蛇等20多种稀有动植物,填补了重庆有关研讨的空白。
那是2012年的夏天,龙杰开端有意识地寻觅两栖动物日子的脚印。
但广袤的缙云山,要寻觅一两种特有的动植物,并不是件容易的工作。龙杰不抛弃,坚持寻觅了一个多月,总算在林下发现了一条黑白相间的蛇。他冒着被咬上一口的危险,一步步挪到蛇跟前,用手机拍下相片。过后,有专家靠相片辨认,该蛇正是黑背白环蛇,实属重庆地区的第2次发现。
10多年的底层作业,龙杰坦言最喜爱的仍是生态教育作业。
“人们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日子久了,能把他们带到大天然来,让他们多触摸大天然,我很有成就感。”他常常抛弃休息时间,在周末充任志愿者和天然解说员,把自个所堆集的常识传授给广阔酷爱天然的市民和中小学生以及亲子家庭。
他会教我们如何在万籁俱静时听大树呼吸的声响;会和家长孩子们一同玩“大风吹”游戏,一同辨别有脚的动物;也会带着我们一同追鸟……迄今为止,他已为600余人做过解说,其诙谐风趣的语言,厚实的专业常识,以及互动性强的活动形式,得到众人共同好评。
龙杰通知记者,他的愿望是我们都走进天然,社会再没有“天然缺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