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墙体广告 温州市民政局昨日透露,市民政局、规划局、住建委、文广新局、旅游局五部门结合下发《
温州市地名文化遗产维护工作施行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请求各地申报千年古县地名、千年古镇地名、千年古村落地名、著名山川地名、反映
温州地域文化的老街巷称号等。契合条件的地名将被列入《
温州市地名文化遗产维护名录》维护。申报时间截至9月15日。
今年初次启动,五部门将展开评审审定工作
今年,我市初次启动地名文化遗产维护工作,地名文化遗产维护申报范围也十分广,包括已认定的地名文化遗产,如部、省级已认定的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古村落;留念地和旅游地地名,即文物古迹、留念地、历史文化维护区、自然维护区、景色名胜区、园林、公园等称号;自然天文实体地名,即山、河、湖、岛、泉等称号。还包括经认定的新增地名文化遗产。
新增地名文化遗产的申报请求契合具有我市区域天文特征、言语特征、物产特征、行政区划特征的地名;史志典章中有记载、表述的地名;能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开展、历史文化变化的地名;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的地名;民间广为传播、喜闻乐见的地名等条件。
申报后,五部门将展开评审审定工作,最终肯定能否列入
温州市地名文化遗产。
申报胜利的地名将列入《
温州市地名文化遗产维护名录》,依照坚持运用为主、注重传承的准绳,这些地名普通不得更改;若因特殊缘由不再运用的,相关部门将依照地域就近准绳在新建天文实体命名时优先采用;未被采用的,将采取挂牌立碑等措施加以维护、宣传。此外,还将经过宣传,提升该地名的社会认知度、知名度,传播地域特征文化。
很多街巷地名已丢失在岁月里
随着城镇化开展,在我们身边,的确有不少地名逐步消逝,被人淡忘。
温州民俗学会会长金文平称,最典型的就是信河街七十二条半巷。过去的信河街,两边的老巷密集迂回,是
温州老城区的标志之一。七十多条大街相互贯穿,惟独一条大街只进不出,是没有称号的“死巷”,这就是七十二条之外的半条巷。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原先的街道拓宽了,曾经的街街巷巷,就此消逝。七十二条半巷的地名,有些以大厦名字保存下来,如石坦大厦等。有些成了一个公交站点名字,如八字桥。而原先的妆楼下、张府基等地名,就此消逝。
“小南门码头曾经也是
温州水陆交通的主要站点,是市区第一个码头。拆迁后‘小南门码头’的名字也就此消逝。不过小南门照旧存在,比方小南门公交站。”金文平说,一些具有深沉历史文化的地名,的确需求好好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