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墙体广告 重庆造水下考古船,即是开掘水下瑰宝的。那么,重庆水下有哪些文物瑰宝?前日,重庆晚报记者专访了重庆市文史研究会副会长、重庆文博研究员林必忠。
林必忠介绍,重庆水下至少有三大类瑰宝等候考古开掘,等候解密。
A类 水下瑰宝
从古至今,长江、嘉陵江是重要的内河纽带。一箱箱钱币、古玩等装上船舶远航,不免遭受意外,要么触礁吞没,要么因恶劣气候奥秘不见。
“磁器口九石岗、珊瑚坝、化龙桥、合川虬门滩等地,曾经有码头、浅滩、回水沱的当地,都有沉船的痕迹。”林必忠说,直到现在,还有市民去这些浅滩淘宝。
合川金子镇
5吨钱币熟睡江底
合川区有个金子镇,为何取名金子?当地村民猜测,或许是长辈发现这儿有瑰宝吧。重庆最出名的沉船,莫过于金子镇沉船。
2003年4月,大众偶尔在金子镇西游村段嘉陵江中发现古钱币。后来,国家文物考古有些介入,接连打捞9天,在深2米至3米的水中打捞出约5吨钱币,大概100万枚。
钱币以北宋元丰、皇宋币居多,同还有西汉时期的货泉、布泉、半两、五铢钱币,以及与北宋同一时期的辽、金、西夏钱币。假如这些钱币以时代、年号、称号分类,可达50多种。
啥船啥时候载着这些巨量古币通过?林必忠猜测,或许是其时纳税的官船,在运输钱币的过程中触礁吞没。
巫山境内
张献忠沉江瑰宝
1646年清军攻击四川,张献忠被逼撤出成都。
曾经有童谣这样唱:“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讲的便是张献忠的瑰宝。
《彭山县志》记载:顺治三年,张献忠撤离成都时,由于陆路已被清军封阻,只好改道水路出川。船队从成都起程,沿锦江行至彭山县江口境内时,遭到杨展部队埋伏,简直全军覆灭,许多载满金银的木船吞没在彭山县江口境内水域中。
不过,《蜀难写实》中记载,张献忠部队从水路出川时,银两多得木船载不下,所以指令工匠做了许多木头夹槽,里边放入银锭,让它顺江漂流,派人前往巫山邻近狭隘江段打捞上岸。
“尽管清政府曾安排过打捞,但只捞起有些,其他银子终究去了哪里,是不是进入巫山,有待于进一步水下考证。”林必忠说。
合川虬门
水下捞出各代古钱
2007年,市文物考古地点合川开掘出土了数百枚古代钱币,近万平方米清理面积中,出土有汉代五铢,唐代开元通宝,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古钱币数百枚。
“可能是吞没商船上的。”林必忠介绍,这些古钱币是在对草街航电纽带建设工程施工区合川虬龙滩沉船遗址和罗盘土遗址抢救性开掘时出土的,船体和遇难者骸骨早就没了踪影。
磁器口九石岗
枯水期市民来挖宝
磁器口曾是嘉陵江下流重要的大商埠,各州府县年年都有很多库银、饷银、税银在这儿装运进京。
磁器口九石岗大坝上,直到现在,枯水期市民还能从河沙和石缝中挖到各个时代的钱币。在林必忠看来,除了沉船,还有个说法是,由于磁器口码头是浅滩,许多朝代的过路船舶到这儿祭拜,为表诚意,就将铜钱扔进水里,铢积寸累,钱币就多了。
B类 水下题刻
在川江沿岸或许江中岩石上,古大家常常用凿刻文字的方法来记载水情变化。跟着三峡库区蓄水,即便是枯水期,有些题刻也很难显显露来。重庆的水下,有哪些水文题刻呢?
合川照镜石
唐代大历三年题记
坐落合川区盐井镇照镜村龙洞沱的嘉陵江中。史料记载,照镜石上镌刻有唐代大历三年(公元768年)王铤“涪内水石镜落款,大历三年,此石出,兵甲息,黎庶归,六气调,五谷熟,刺史兼侍御史王铤记”等题记。
2007年,照镜石石体出水较高,市文物考古所前往进行查勘。
江津莲花石
38段题刻记载800年水文
莲花石也叫挑灯石,坐落江津区几江镇东门外长江航道北侧江中,由36块礁石交织构成,形状像莲花。全露时,面积可达800余平方米。整朵莲花上题刻38段,记载了南宋乾道中期至民国二十六年之间近800年的长江枯水位状况,在水文考古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莲花石上还题有一首古诗:买舟重到几江滨,烟水空蒙夜月新,回忆琵琶歌舞处,翠钿萧瑟不成春。诗作者是明代崇祯年间泸州名妓谢秋芳,说的是谢秋芳与在泸州当官的江津人杨生相识相爱的故事。
朝天门灵石
记载东汉到清代水文
朝天门灵石属枯水石刻,坐落朝天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石梁中部水下石盘上,长约200米,上面凿刻着12块从东汉建武年间到清康熙年间,共17个年份的枯水记载。
2003年,朝天门水位下跌零水位线下,文物专家们认为是寻觅灵石的最佳时机,安排人员寻觅,但一向未发现灵石的蛛丝马迹。
江北耗儿石
水下保留1064年的题刻
坐落长江江北鱼嘴下流5公里蒋祠沱江段航道上,长2.4米、宽0.8米、高0.65米,重4吨,由于形似耗子得名。面向江中间一端的岩壁上,刻有约30个文字,记载了后蜀明德三年的熟年盛况,该题刻在水下保留了1064年,相貌完整。
涪陵白鹤梁
保留无缺的国际仅有古代水文站
白鹤梁是涪陵区域长江中的一道石梁,冬末春初枯水时节显露水面,长约1600米,主体有些220米,宽约15米,随水位凹凸而变化。联合国教科文安排将其称为保留无缺的国际仅有古代水文站。
云阳龙脊石
世上历时最长的枯水位记载
长200多米、宽10多米、最高处海拔85.61米的龙脊石,位居长江云阳老县城段江心,与涪陵白鹤梁、朝天门灵石枯水题刻齐名。它形状宛如一条白龙潜江,故名龙脊石,又称龙潜石。
龙脊石上古诗文题刻极为丰富,有自北宋元三年(公元1088年)以来各代石刻题记达170余处。其间,宋、清以来53个枯水年份的68段水文石刻已成为长江重要的水文史料,这是世上历时最长的实测枯水位记载。
丰都龙床石
40段南宋和元代题刻
坐落丰都县城南水门子外的长江河心,又称龙床堆、龙船石、笔架山,是一条长形的水下磐石,长约28米、宽约13米。
龙床石约有40段题刻,当前测知最早的题刻是南宋绍兴年间的,别的还有南宋端平年间和元代大德年间的题刻,保留较好的有龙床春观、龙床堆、石槎等大字题刻。
C类 水下庄园
除了古沉船、水文题刻,重庆水下还有由于地质灾害而奥秘吞没的庄园。
黔江小南海如今是我市第一大天然湖泊,它是地震构成堰塞湖演化而来。相传,湖中吞没着当年黔江巨富罗炳然的罗家祠堂以及很多农舍。
当地撒播,地震发作时,罗家祠堂刚刚竣工。还有当地渔民称,冬天水枯时,他们曾模糊看见水中有吊脚楼。
林必忠坦言,从史志上看,没有具体介绍罗家祠堂殷实程度、修建规划等。“但地震形成堰塞湖及吞没民舍等仍是有史可查。”林必忠翻出了史料,书中记载:“清咸丰六年五月壬子(公元1856年6月10日)后坝乡山崩……压死居民数十余家……”
林必忠介绍,考古有些曾计划与当地旅游局展开小南海水下考古作业,“奥秘庄园的奥秘面纱,需要水下考古来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