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如今的目光看,这门火炮并不值一提。
它的规格仅有70mm,炮管不够一米长,连炮盾都算上也仅有半蛇高;炮身的底座像个小推车,车轱辘大、支撑杆宽,粗狂又结实。
盖亮号步兵炮
“但在改革岁月,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惊喜。”立在火炮旁,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原址史料馆副馆长王志豪诉说它的“家世”:火炮名叫“盖亮号”步兵炮,是中国军队兵器工业史上第一门火炮,“原炮现摆放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大家个人收藏的是一门精确仿制品。”
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原址史料馆副馆长王志豪和新闻记者
史料馆位于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这儿也是“盖亮号”的起源地。1944年9月,冀鲁豫抗日革命老区的政冶和国防指挥系统迁移至单拐;1945年9月,该革命老区为提升兵器工业生产制造,又在单拐建立了军工部、兵器工业一厂。
“为什么歌中唱‘沒有枪沒有炮,对手给大家造’?”王志豪说,那时候中国军队军用工作简单又艰辛,许多军工厂的机器设备便是洪炉、手摇钻、挫刀等,看上去比打铁匠强不上是多少,只有修枪、造手雷弹,“收到上级领导指令研发火炮时,兵器工业一厂的标准也是这般。”
冀鲁豫军分区第一军工厂介绍
应对看起来不太可能进行的每日任务,兵器工业一厂马上创立以技术员盖亮为代表的科技攻关工作组,一头扎入挑戰。
第一个难点是沒有工程图纸。盖亮将一门毁坏的日本造九二步兵炮“大卸八块”,取得零部件“生搬硬套”。补上残缺不全的一部分,再依据具体改进,又避开原来缺陷再次设计方案炮栓、锁闭机等……三天四夜后,“盖亮号”在紙上问世。
盖亮却或是唉声叹气。目前机器设备只比纯手工制作实际操作好一点,怎样造出精密加工构件?科技攻关工作组想到一个个土方式,如同“蚂蚁啃骨头”。用忠实、棍子扎成三脚架,吊上铁锤,处理手工制作煅造的难题;用人眼替代温度控制仪表盘,用绞刀、沙布替代碾磨器材;一台旧式数控车床再加上自做的工装夹具、麻花钻、镗刀,就“担任”了好几个构件的內外生产加工。
原陈氏祠堂所在城市
没炼钢厂,不锈钢板材咋弄?“那时候的工业厂房是单拐空出的陈氏祠堂,战士职业、群众在村内住访,她们便是‘自信’。”王志豪说,战士职业们向对手的列车要原材料,列车轴改为炮管,火车皮、列车弹黄改锻生产加工;人民群众们不但搬到电缆线、火车轨道,还取出破炒锅、古铜钱等原材料用其所长。
军工厂党员干部、员工收看拼装步兵炮前的愉悦情景
1946年春,“盖亮号”试射取得成功,那声炮响到现在还“萦绕”在单拐村。“它是村内口耳相传的小故事,老前辈们兴奋地抱在一起,杀猪宰羊送至军工厂。”群众陈茂修说。
那声炮响不容易消退。如同战争中淬练出的大国强国梦,总是在自食其力、自立自强的发展趋势之道上走得更长远。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