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墙体广告 假如没有社区干部领路,很难找到杨新莲的理发店。昨天,在
武汉市青山区108邻居兜兜转转半小时,在接近
黄州街的一栋居民楼里,楚天都市报记者来到这间仅有5平方米的小店。
杨新莲和老公从
孝感老家来汉25年,她的理发店一向没有离开过这条老街。
25年里,有20年收费5元以下,现在剃一个头也只需8元。杨新莲说,她也有曩昔外地赚钱的时机,但由于舍不得相知相守的邻居们,她终究挑选留了下来。
60岁的理发椅 陪同两代剪发匠
杨新莲的小店十分粗陋,最有目共睹的,是一张理发椅。踏板上镶嵌的铭牌,笔迹现已含糊,隐约能看出“红光发具厂,
中山大道680号”的字样,其间“发”字仍是繁体,暴露了这张椅子的前史。
49岁的杨新莲,老家在
孝感。本地盛产剪发匠,她的爸爸、舅舅都从事这个行当。比她年长1岁的 老公李三峰,13岁起跟着她的舅舅学徒,那时镇上仅有一家公营理发店,就摆着这张理发椅。杨新莲说,这是60年前她爸爸年轻时,在
汉口采购的。后来理发店 关门,店员们拆伙,这张椅子被李三峰搬回了家。
一开端,杨新莲计划和老公在老家重新开一家理发店,但一番策画下来,终究仍是决议外出闯荡。1991年,夫妻俩带着这张椅子,来到了
武汉。
搭着棚子理发 邻居帮她看孩子
一开端,杨新莲预备到武东投靠哥哥。可是她发现,青山工业三路到
黄州街一带人员对比多,于是把理发店选在了108邻居。
其时
黄州街两头还没有啥门面。杨新莲和李三峰自食其力,在路旁边的树上拉根绳子,在临街的窗台上支一根竹篙,上面再搭上一块彩条布,就成了一个半露天理发店。
小两口有四个孩子,最小的其时还没有理发椅高。白日剪发的时分没工夫看孩子,杨新莲就把他们放 在棚子边的竹席上,夏天气候热,孩子们热得哇哇哭也顾不上。邻居中有位姓杨的大哥,看到孩子们不幸,常常带着水果来看他们,没事还带着他们一同玩。那时分 有冰箱的人家不多,杨大哥用家里的冰箱做好冰块,带来给孩子们避暑。其他邻居看到孩子们衣服太破、没有玩具,也会时不时带些家里的旧衣裳、旧玩具送给他 们。
25年曩昔,杨大哥现已成了老杨,本年68岁的他一向是杨新莲的顾客。“当年他们是真不容易,一开端连门面都没有,还要带那么多孩子。曾经这条街上的剪发匠现在就剩他们了,这么多年,我只相信她的手工。”
专挑廉价门面 仅仅为了少提价
25年来,杨新莲的理发店换过几个本地。
1998年,本地政府在
黄州街两头建了一些铁棚子,每月房钱几十元钱,杨新莲租了一间。那时,这条街上有10多家理发店。
到了2001年,她在
黄州街上租了门面,每月房钱300多元。2007年,她换到了近邻,房钱涨到1000元。
“搬来搬去,本来就是在原地转圈。”杨新莲说。在这25年里,周围的剪发匠越来越少,有的换本地开发廊,有的转行卖服装。只需杨新莲和老公,仍是像祖辈相同做着剪发匠。
最开端的时分,杨新莲和老公剃一个头收8毛钱。后来,随着水、电、房租等不断提价,他们也只好跟着涨,但每次涨幅都控制在1元钱以内。直到2011年,剃一个头还只收5元钱。本年刚刚涨到了8元。不过她下了决计,至少5年以内不再提价。
现在的这个门面,是从一楼一家门面隔出的小单间,面积约5平方米,房顶还漏水。不过房钱对比廉价,每月300多元。
现在,本地居民也逐渐少了,许多年轻人离开去了外地。为了生计,李三峰常常揽一些上门理发的 活,但杨新莲一向坚持守在店里。她说,老邻居们只认这个店,假如他们上门找不到人,不知道该去哪里剪发。“20多年了,咱们早就像是一家人,一天没看到, 心里就觉得少了点啥。”她说。
这么多年来,杨新莲记不清给多少人剃过头。遇到年岁大、腿脚不方便的,只需打个电话、约好时刻,她都会上门服务,不另外加收“上门费”。她也曾不止一次上门,为沉痾卧床的老人最终一次理发。
有一次,一位太婆处于弥留之际,家族期望她能清清爽爽离去,就找到了杨新莲。“看着婆婆瘦得都变了相,双眼也没有光,我拿起剃刀的时分手都在抖。”可是杨新莲仍是坚持给婆婆剃完了头。她还记得,当她预备离开时,婆婆的双眼俄然亮了起来,嘴角露出了浅笑。
邻居却之不恭 她把根扎在这儿
杨新莲的几个儿女里,只需小儿子跟着她在理发店做了几年帮工,后来也外出打工了。她说,本来她也曾有时机到外地赚钱:2007年,她的一个学徒到
上海打工,回来劝她去那里开理发店。于是老公李三峰去了一趟
上海,但一时没有找到适宜的门面。
邻居们传闻杨新莲预备离开,都跑来问她:“你们要是走了,咱们往后到哪里理发?”却之不恭,杨新莲跟老公商议,终究仍是留了下来。
现在,两个儿子都到了成家的年岁,老迈计划本年成婚。杨新莲开端做起“退休”的预备:“要是儿子成婚了,我估量很快就要添孙子,得帮着带一带,到时也许就真的不能再剪发了。”
她正和楚天都市报记者聊着,坐在一旁的老杨听到了,当即凑了上来:“25年了,咱们就认你的手工,你还真不能退休!”
“那谁给我带孙子?”
“不是还有这么多邻居吗?想想你儿子,那会儿就这么高,还不是咱们邻居帮你带大的?”老杨用手比划着理发椅的高度,“你要相信咱们。把孙子带到这儿来,咱们帮你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