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墙体广告 “久病床前无孝子”是一句民间俗语,是千百年来对一种比较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的总结。但杨家玲自从进了婆婆家的门,就用自己的行动打破了这一世俗的偏见。前些年,婆婆瘫痪在床时,她帮公公一起照顾婆婆。2008年9月,婆婆去世后,公公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她又肩负起照顾公公的责任。
3年多来,面对瘫痪的公公,杨家玲端茶倒水喂饭,无微不至,没有一句怨言。
公公瘫痪在床 媳妇扛起一个家
杨家玲是
荆州开发区联合乡跃进村4组人,今年47岁,1989年,她与家住跃进村3组的吴全友结了婚。吴全友一家是从松滋市搬到跃进村来的,家里就分了几亩地,条件并不好。虽然只有几间破房子,但杨家玲并没有嫌弃。
吴全友还有个哥哥,他的儿子和哥哥的孩子差不多大,吴全友的爸妈担心帮这家带了孩子那家又有意见,最后决定谁家的孩子也不带。
又要工作又要带孩子,吴全友夫妻俩没少吃苦,杨家玲有时连做饭都得把儿子抱着。即便如此,杨家玲从没因为这些事与公公婆婆发生过矛盾。
10多年前,杨家玲的婆婆不慎摔倒导致瘫痪,生活无法完全自理,虽然平时有公公王诗福照顾,但房间里仍然有难闻的异味。杨家玲便主动承担照顾婆婆的责任,做饭洗衣服,从无怨言。
直到2008年9月,婆婆离世。紧接着,公公王诗福也因脑梗塞瘫痪,最初还能拄着拐杖走动,但在2010年,王诗福全身瘫痪了,吃喝拉撒都需要有人伺候。这些都落在了杨家玲的身上。
为了给妻子减轻负担,吴全友从外地回家,但杨家玲说孩子要读书,家里也要用钱,希望他好好工作,家里的事情有她就行了。
短短的一句话,让吴全友十分感动,他在心疼妻子的同时,也努力工作,希望能够让家人过得更好。有人曾劝夫妻俩将老人送到福利院去,但遭到了他们的拒绝。“人都是要老的,没有人愿意去福利院,还是自己照顾好一些。”
端茶倒水喂饭 悉心照顾无怨无悔
王诗福今年90岁,不仅身体瘫痪,还有轻微的老年痴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他能记得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如今,他常常会将小儿子认成大儿子,唯一能认清的人只有杨家玲一人,这些自然与杨家玲悉心照顾他有关。
每天早上,杨家玲起床后就会到公公房间看看,帮他盖被子,喂他喝水。做完早饭后,她又亲自端到床前,喂给公公吃。吃饭时,杨家玲总是细心地一勺一勺喂给他吃,还要不断地擦拭,一顿饭下来,至少需要20分钟。
将公
公安置妥当后,她才去家附近的一家工厂上班。为了更方便照顾公公,杨家玲跟厂领导商量好了,每天只工作3个小时。“上午8点到10点,下午2点到3点。”
下班后,杨家岭又匆匆赶回家,第一件事便是到公公房中。公公若醒着,她就会和他说说话,问他“肚子饿了没?”“要不要喝水?”“想不想出去走走?”公公若睡着了,她就会到厨房摘菜,做饭。
天气好时,杨家玲也会用轮椅推着老人出去晒晒太阳,到处走走。有时丈夫不在家,杨家玲将公公抱上轮椅,都得花好一番工夫。
杨家玲说,因公公的老年痴呆症时好时坏,好个三四天再闹个三四天。每次杨家玲都要耐心地说,像哄小孩一般地哄公公睡觉。因为放心不下老人,每天夜里她会和丈夫轮流起床,看看老人是否安好。
当记者问她累不累时,她十分朴实地说:“习惯了,就不觉得累了。只有把老人照顾好了,夫妻俩的感情才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