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在全省率先完成城区雨污分流改造,35条黑臭水体“洗”尽污浊,慈湖河、雨山河等清亮入江,城市治水成果显著,“生态福地”阔步前行!
治理后的慈湖河。
政府下决心: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马鞍山,依江而建、傍水而兴,慈湖河、采石河、雨山河等河流更是穿城而过、奔腾入江,在城区形成河道纵横、水网密布之势,哺育着居民,滋养着城市。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些河流、沟渠,或因污水排放,或因垃圾倾倒,或因污泥淤积,水质严重恶化,水体变黑变臭,涌入长江之时也再非汩汩清流。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反映问题整改任务交办清单》中,对尖担沟和邵明沟写下了“常年黑臭,化工气味刺鼻,水体化学需氧量高达5400毫克/升,污染严重”的评价;处于城市中心的西塘水系虽只有短短1.33公里,却分布着26个排污口,“又黑又脏的水面漂着垃圾,气温难闻得很,窗户都不能开。”周边居民是苦不堪言。
在2015年的系统摸排、科学甄别中,马鞍山中心城区判定共有黑臭水体35条,其中轻度黑臭25条、重度黑臭10条,涉及河道总长66.15公里,水域面积达398.49公顷。
2016年,马鞍山市成立以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开启多部门“集团作战”、部门与属地“联合作战”模式,采取PPP模式引入“专业团队”中冶华天公司参与治理运维,多渠道筹资、多部门协同,投资超30亿元,全面启动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2018年,马鞍山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目标升级:“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打造一批‘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示范项目,形成黑臭水体治理示范经验。”行动加码:马鞍山市启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建设十大攻坚行动,集中攻坚解决全市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实际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源头加强水环境治理和管理。
勇于担当实干,敢于动真碰硬……一场全域治水、全面治水、全民治水的水环境治理攻坚战全面打响。
生态大修复:昔日龙须沟变身打卡地
“第一次来现场勘察,这里河道淤塞严重、水体严重恶臭,周边环境是杂草丛生、棚户遍地,路都不好走。”作为卢塘支渠综合治理项目现场负责人,王小军回忆起与之初见的场景,依旧感叹“压力山大”。
变压力为动力,王小军带着专业团队,检测水质、问卷调查、拍图留证,再对照标准一项项进行综合评估,“对症下药”制定治理方案。在充足的准备下,2017年9月,芦塘支渠治理工程正式启动,一套精准发力的“组合拳”陆续打出:清淤4万立方米,消除水体内源污染;拆除周边棚户,封堵拆除7个排污口,新建一座雨水调蓄池,从源头上截污;活水循环,曝气复氧,投放水生植物动物;整形坡岸、绿化美化,新建景观栈桥,点缀景观小岛,以河为链打造水生态科普公园。
现如今,水域碧波荡漾、岸边草绿花红,水质指标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芦塘支渠告别“黑臭”,寻回本色之美,更迎来“新生”,蝶变成一方亲水宜居之地。“原来躲着走,现在慢点走。”居民徐家龙说,每天傍晚在此散步观景、休闲锻炼已成 “标配”。
治理后的芦塘支渠。唐焱摄
不同于卢塘支渠,曾堆满废弃钢渣的八段沟水系,最大的问题在于受到大量强碱性废水的侵蚀,地下水污染严重,不仅威胁周边居民生活,更影响着入江水质。
2015年,雨山区会同马钢公司以雷霆手段推进散乱污企业“两断三清”和拆迁、河道清淤、堆场整治、钢渣废水处理新建设施和技术改进等工作;2018年,围墙拆除、垃圾清运等16项工作同步推进,马钢西山雨污分流、区域排水系统构建、生态复绿与景观提升等措施陆续实施;2019年,继续加大整治力度,投入2亿元,努力打造布局合理、品质提升、景色优美的长江大保护样板区域。
目前,南部水平防渗景观绿化工程进入尾声,北部工程水平防渗、区域覆土,截水导排也在加紧建设中。通过强力推进问题整改和环境提升,八段沟区域将被打造成水绿融合、生物多样的生态湿地游园。
近年来,马鞍山市坚持一河一策、对症下药,通过“控源截污、综合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修复,实时监测、智慧管理”等综合技术手段,对黑臭水体展开生态大修复。四季常绿、三季花香,一条条风格迥异的河道风景,犹如一幅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令人神怡忘返。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