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凸显发展,数字见证实力。截至2019年底,我市农林牧渔业产值总量577亿元,增加值338亿元,一产总量325亿元,均位居全省第一;水果面积393.3万亩、产量465万吨,五大水果区域公用品牌总价值达143.33亿元;设施农业面积126.1万亩、产量278万吨,面积、产量均居全省第一;建成省级各类现代农业园区51个、市级71个,正在创建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居全省第一;全市农业机械拥有量84万台,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91%,均居全省第一。
以上“四个第一”,只是我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齐全面小康“三农”短板两大重点任务,全力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工作任务,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历史性大跨越,用“农”墨重彩绘就了乡村振兴的壮美“丰”景。
收麦现场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秋种夏收又一年,不负耕耘再丰收。作为农业大市,我市始终坚持把粮食生产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尤其重视夏粮生产,切实加强领导,抓早动快,科学管理,千方百计保障农资供应,多措并举防治病虫害,有效保障了小麦生产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夯实了基础。今年,全市已夏收小麦423万亩,收获率100%,预计单产较上年增加一成以上,夏粮喜获丰收。
53岁的张福顺是蒲城县小麦种植大户。2018年,他试种了2亩西农805小麦品种,次年亩产1200多斤,这在渭北已经是不可想象的产量。2019年,他将西农805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到50亩。2020年6月7日,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作物试验示范站(斗口)组织专家实产验收,张福顺的西农805小麦实收单产1461.6斤,创下陕西小麦亩产最高纪录。
大荔县双泉镇任义村28岁青年雷繁,主动放弃城市高薪工作,回乡承包土地种植粮食,去年2500亩小麦收入了90多万元,引得周围群众纷纷“取经”。今年,他通过成立合作社带动了周边群众,在当地掀起了一股“种粮热”。对此,雷繁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藏粮于民,就是藏富于民。手中有粮,咱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心才不慌!”
粮食丰收的背后,浸透着农人的汗水和辛酸。很多人不知道,今年我市遭遇了近10年以来最严重的小麦条锈病,为了防治病虫害,确保粮食安全,我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为支持小麦条锈病重发区域尽早开展应急防控,鼓励各级政府购买专业服务,积极开展防控工作,我市及时下拨中央农业生产救灾资金420万元和省级农业专项资金330万元。各县(市、区)积极筹措防治资金253万余元,有效遏制了病情扩散。同时,我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防治宣传工作,印发了《2020年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意见》,提前安排部署以草地贪夜蛾为主的秋粮病虫害防控。由于安排早、动手快、措施具体,全市累计防治面积371.72万亩次,有效遏制了小麦条锈病的滋生蔓延,确保了夏粮丰收。
夏粮丰收成定局,秋粮丰收也在望。据悉,今年全市计划播种秋粮334万亩,其中春播完成117万亩,苗情良好,夏播已播245.5万亩,超额完成省农业农村厅下达的夏播任务。
建设中的全自动环保型生猪养殖场
生猪生产有序恢复
畜牧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自省市共建陕西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以来,我市畜牧业快速发展,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打造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的过程中,我市按照“促发展、强安全、保生态”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强化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构建健康型、生态型、品牌型、创新型、安全型畜牧业,实现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农民增收的多赢格局,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绿色畜牧业发展的“渭南方案”。
2019年以来,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生猪价格一路水涨船高。为了稳定生猪市场价格,尽快恢复生猪产能,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落实稳定生猪生产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加大财政金融支持补贴力度,扶持规模养猪场恢复和扩大产能;以种猪场和规模养猪场为重点,盘存量、扩增量、挖潜能;强化市场信息预警,引导养猪场(户)在确保动物防疫安全的前提下增养补栏,扩大生产;加强技术服务,指导养殖场(户)解决防疫、仔猪购进难题,科学指导生产;加强疫情监测排查,开展违法违规调运生猪专项整治行动,集中开展春季动物强制免疫,切实做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我市生猪产能恢复势头强劲,牧原生猪产业化体系、新希望20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正大100万头生猪生产基地、石羊100万头生猪“云养殖”等重点项目全部复工,一季度共完成投资9.6亿元,占年度计划总投资的27%。其中,白水牧原建成种猪场1个,育肥场3个,新增22万头生猪生产能力;临渭新希望两个存栏13500头的种猪场已建成投产。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全市存栏生猪、牛、羊、家禽分别为151.3万头、17.8万头(奶牛8.3万头)、130.2万只(其中奶山羊89.6万只)、1723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5.9万吨、3.7万吨、8.6万吨,主要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平稳,全市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农业执法确保农资安全
产业扶贫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市在稳定粮食产能的基础上,以“3+X”工程为引领,按照“劣的调少、特的调优、优的调多、多的调强”的思路,优化产业布局,重点打造优质果品生产基地、瓜菜示范基地和奶山羊全产业链示范基地等三大特色产业基地。同时,依托白水苹果、蒲城酥梨、临渭葡萄、合阳红提、大荔冬枣、南部沿山猕猴桃、澄城樱桃、潼关软籽石榴等果品产业优势区,大力发展特色水果产业。同时,坚持“无公害、名特优、季节差”的思路,以大荔、临渭、华州、合阳、富平为核心,不断扩大设施农业面积,积极发展设施瓜果蔬菜,加快品种结构调整,提升反季节供应能力。
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积极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坚持防控疫情和农业农村工作“两手抓”,切实抓好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复工复产号召发出后,市农业农村局又积极指导帮助龙头企业复工复产,目前全市19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已复工,占总数的94.7%,剩余企业因受季节性和厂房搬迁等因素影响暂未开工。为了做好稳产保供工作,市农业农村局积极考察协调,向上级部门推荐纳入疫情重点保障的企业名单,为企业争取贷款支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陕富面业、长安花粮油、春风油脂、石羊农科以及尚阳禽业等企业,已获得专项贷款2.14亿元。同时,组织企业参加京东超市2020陕西春季线上招商会等网络销售活动,促进了农产品销售,保障了物资供应。
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市农业农村局通过调结构、扩规模,新增水果面积3.9万亩,基本完成全年任务;新增设施面积2万亩,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加快果品销售,果品去库存31万吨。同时,抓好疫情防控期间瓜菜供应,畅通农产品产销衔接和农资运输,及时协调有关部门办理农产品运输通行证330个,落实蔬菜移栽支持政策,下拨蔬菜移栽一次性补助1000万元。春季瓜菜生产面积达到148.6万亩,产量达到83万吨,确保了全市瓜菜稳产保供。
以产业快速发展为基础和依托,市农业农村局按下了产业扶贫的“快进键”:专题研究收官之年产业扶贫工作,制定印发《2020年全市产业扶贫工作要点》;召开全市决战决胜产业脱贫百日冲刺动员会议、产业扶贫问题整改专题会议和脱贫攻坚巡视考核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确保以“五排查五确保”为主要内容的产业脱贫百日冲刺行动和中省反馈产业扶贫问题整改工作全面落实;全面排查产业帮扶工作情况,对2020年产业帮扶对象逐人逐户进行核实确认,建立工作台账,实现产业空白户清零。我市2019年剩余贫困人口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592户28909人,其中需要产业帮扶的贫困户为3496户9302人,通过产业扶贫发展农业特色种、养、加等产业,已实现了有劳动能力、有劳动意愿的贫困户产业全覆盖。
特色产业鼓起群众钱袋子
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
市农业农村局坚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注重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了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乡村空间布局建设规划》《乡村振兴农业产业规划》三个规划和《乡风文明工作导引》《乡村治理工作导引》两个导引。
规划建设乡村振兴先行区,在全市遴选“10镇100村”,启动为期五年的“乡村振兴暨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活动。同时,突出渭南特色,启动实施“九大示范创建工程”(即农产品品牌强县示范创建工程、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创建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创建工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壮大示范创建工程、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创建工程、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创建工程、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创建工程、红色头雁建设示范创建工程、乡土文化传承示范创建工程),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推动高质量改厕。在村庄清洁行动方面,试行“六有”(有制度、有目标、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村庄环境常态化长效管护机制,探索村庄环境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化管理,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0万余吨;在改厕上扎实开展“六抓”(抓典型、抓进度、抓质量、抓培训、抓资料完整、抓督导)、严把“十关”(领导挂帅关、分类指导关、群众发动关、工作组织关、技术模式关、产品质量关、施工质量关、竣工验收关、维修服务关、粪污收集利用关),确保改一个成一个,不突击、不凑合,完成农村改厕21455座。
产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
市农业农村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根本,以建设新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助力脱贫攻坚为目标,按照“试点先行、先易后难、由点到面、全面推进”的原则,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1962个村已全面完成清产核资任务,完成率100%,共清理出资源性资产1243.5万亩,经营性资产42亿元,非经营性资产132.9亿元。1959个村完成了成员身份界定,占应改革村数的99.8%。1953个村全面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占应改革村数的99.5%。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向农户颁发经营权证书97.06万本,证书到户率99.4%。
在全市全面推广农村“三资”委托管理改革试点经验,形成了村有镇管的规范管理机制。实现县级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全覆盖,8个县(市、区)出台了交易管理办法,5个县(市、区)有实质性交易活动。据统计,县级产权交易中心进行交易1510宗,涉及土地5.61万亩,成交金额3480万元。华州区承担的国家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受到农业部督导调研组的肯定。
农产品质量持续向好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我市农业农村部门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贯彻落实中省部署,着力搭建监管体系,突出解决监管难题,不断探索监管模式,持续规范农业执法行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年向好,为农业农村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作出了应有贡献。截至2019年底,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75家,绿色食品认证35家,有机食品认证43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10余件,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
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结合疫情防控工作需要,从源头上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认真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制定印发《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工作实施方案》,配合中省完成2020年第一季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共抽检样品194批次,其中部级抽检94批次,省级抽检100批次,检测合格率100%。
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局制定下发了农资打假“春雷”实施方案,重点围绕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农机等六类产品,开展大检查活动,加强农资市场监督检查。派出检查组对大荔县、临渭区、澄城县、蒲城县进行监督抽查,共抽查农资生产经营企业(门店)19家,监督抽检农兽药产品30批次,现场发现问题线索4起,并移交所在县(市、区)进行查处。据统计,全市共出动农业执法人员453人次,检查农资生产经营企业2780家,查出存在问题43个,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23份,有力打击了各类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
一片叶可以洞见生机,一滴水可以折射阳光。一串串具体的数字、一个个生动的细节,恰恰可以触摸我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潮中的铿锵脉动。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