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芜湖墙体广告 由于30多年前曾从事的一项特殊运输任务,使我对中江桥有了不同于别人的感受。
上世纪80年代初,还不满20岁的我是
安徽省皖江轮船
公司的一名船员。当时我们的运输方式是,一条有动力的拖轮拉着10条没有动力的驳船常年飞行在长江和青弋江等内河里,以运输黄砂、化肥之类的货物为主。我是拖轮上的一名轮机员,每天的工作是保证机器正常运转。
大约是1983年,我们船队回到
芜湖港正在待命。一天,船长去了一趟
公司后回到船上,说是有一个特殊运输任务,让大家准备一下。没有人跟我讲是运什么东西,我猎奇地向轮机长探听,他也讲不分明,只是笼统地讲,青弋江上在造桥,是运送桥上的东西。我照旧一脸疑惑。
第 二天,我们的拖轮从
公司码头(今吉和广场岸边)动身。原来拖挂的驳队并没有带上,拖轮单独开到四褐山左近,另外挂上了2条比拟大的甲板驳。所谓甲板驳,就 是没有装货舱,货物直接堆放在甲板上。水手们将2条甲板驳用钢丝缆绳紧紧地捆绑在一同,固定成一个整体大平台。拖着这个大平台,我们直接开到了裕溪口码头 停靠下来。我愈加疑惑了,不知要运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过了一会儿,只见码头上的装卸工人将一些大枕木先放到甲板驳上摆放好,随后,岸上的吊 机运来一个好大的水泥筑件,缓缓地放到甲板驳上。那家伙又大又沉,整体落到驳船上后,船体沉下去一大截。过一会儿又运来一个,并排放好。我一看那构造,顿 时明白了:这不是桥上的横梁嘛!原来,中江桥上的横梁筑件是在裕溪口整体浇筑好后,再运送到施工现场的。
第一次运输这么大的大件,船长一脸的严肃,水手们也都绷紧了神经,战战兢兢地用钢绳将这两个大家伙固定好。我一看这架势,不敢怠慢,不停地到机舱里巡视,查看各项仪表能否正常,保证船舶动力充足。
起 航了,船长亲身掌舵,对方来船还很远,船长就开端鸣笛提示对方避让。平常的飞行方式是拖拽,这次用的是顶推,便于察看前方的状况。在长江上飞行一切都很顺 利,但进入青弋江后遇到了费事,由于当时正值夏天,水位较高,而老
中山桥又太矮,拖轮过不去。船长让一名水手赶紧爬到船顶上把桅杆放倒,这才勉强过了
中山 桥。那时的青弋江两岸没建防洪墙,只是一个大坝埂。船队进入青弋江时,引来好多市民站在大埂上看繁华。
终于到了施工现场,我们将驳船顶到桥 梁施工人员请求的位置,经过一番繁忙,施工人员用大吊车将水泥筑件缓缓吊了起来。水泥筑件还悬在半空,我们就拖着驳船分开了现场,回到码头停靠下来。任务 顺利完成,大家都很兴奋,开端有说有笑,仿佛刚刚打了一场胜仗似的。晚上吃饭时,几名船员蹲在甲板上用大碗喝起了白酒。
有了第一次的经历, 以后就变得简单了,复制前面的做法,差不多用了十来天时间,我们就将全部的横梁运输终了。事后每人还发了点钱,也不知是奖励还是补助,记不清几了,大约 10块钱左右吧。反正那是我工作后第一次拿到工资以外的收入,特别开心。事后我还想,
公司这么多拖轮,为啥偏偏选中我们呢?我猜想,可能缘由有两个,一是 我们这条拖轮船小马力大,过
中山桥相对容易;二是我们的船长是有名的“船老大”,技术过硬。由此也能够看出,当时皖江轮船
公司的指导对这项任务的注重。
运 送桥梁的任务完成后,我们又换回原来的驳队,转入正常的运输中,再没时机接触中江桥。由于常年在水上飞行,信息闭塞,中江桥什么时分通车的也不晓得,桥的 名字也是后来才晓得的。但由于有了这次的特殊运输任务,我对中江桥便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在以后的几年里,我们的船队经常进入青弋江,到湾沚、红杨一带装 载黄砂,每次船队从中江桥下经过,我都要昂起头盯着桥上的横梁多看几眼。
几年后我分开船队到了
公司机关办公室,并买了第一辆自行车。为了练习骑车技术,我单独骑到中江桥上停下来,认认真真地看了这座桥。在当时,这可是
芜湖最漂亮的桥了。再后来,我从中江桥上过来过去变得非常平常,但依然会有意无意地多看上几眼。
30多年过去了,往常的青弋江上曾经有了多座新建的大桥,无论外型还是气势都比中江桥更
现代、更宏伟。如今,老的中江桥撤除在即,我的心情有点复杂,既有些不舍,也盼望新的中江桥早日建成,能成为
芜湖的新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