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墙体广告协会执行会长 | 中国三四级市场营销协会常务理事
施工流程
  • 施工报名
  • 客服回访
  • 业务洽谈
  • 签订合同
  • 三天开工
  • 十天完工

洽谈电话

400-6060-805

首页 >> 资讯报道 >>"三八"妇女节特别策划

"三八"妇女节特别策划

良心做事 诚信待客 专心服务
扫一扫
加好友

2022年03月09日 10:03 相关案例: 本文标签: 安徽马鞍山墙体广告


 “妇女能顶半边天”。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条战线,广大聪明勤劳的女性用她们的力量撑起“半边天”,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追逐梦想、创造未来。她们,是企业工程师,为制造业三年倍增贡献智慧;她们,是驻村工作队成员,为乡村振兴撸起袖子;她们,是志愿调解员,为社会和谐发挥余热;她们,是创业者,为幸福生活打拼……

“她”力量,正在崛起壮大。本报今日报道三名女性典型,展现“她”力量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探寻“她”力量释放背后的梦想。

宝武马钢技术中心主任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夏雪兰:勇挑科研重担 巾帼不让须眉

人们常说,钢铁是男人的本色,钢厂是男人的世界。但在宝武马钢技术中心,这里除了有雷厉风行的“钢铁硬汉”,还有一抹鲜艳的“巾帼色”。近年来,该中心主任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夏雪兰,用行动完美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爱岗敬业、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

潜心钻研 科研路上“乘风破浪”

“干一行,爱一行。失去了对工作的热爱,就失去了工作的动力和源泉。”夏雪兰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3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的夏雪兰来到马钢技术中心硅钢研究所,从事硅钢基础理论研究以及硅钢产品的研发、生产技术改进、用户技术服务等工作。凭着对科研技术工作的热爱,她在这里一待就是九年,并逐渐成为硅钢产品研发组的核心成员。

“我们研究所有12个人,刚来的时候就只有我一个女生。我第一次去现场,看着那些高炉、蒸汽、火花,震撼之余还有些害怕,但作为技术人员又不可以完全脱离现场,只能硬着头皮去适应。”在工作中,夏雪兰自我加压,勇挑重担。她主动提出驻扎现场,与生产厂、制造部等部门的技术人员一起办公,对产品控制、计划执行进行细致梳理和完善,将技术理论彻底转化为实际操作规程。在成分设计、工艺设计、产品试制、工艺优化、稳定生产等环节,她都积极参与,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九年来,夏雪兰研发的高牌号无取向硅钢产品销售23925吨,实现销售利润5610万元;取消了马钢原本以高代低的供货模式,实现年降本2000余万元。她还主持和重点参与公司科研、工艺攻关等项目20余项,获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省重大合理化建议1项、省科技成果奖2项、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1项、省级新产品6项、市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获得授权专利15项,发表论文14篇,先后荣获安徽省省属企业第五批“538英才工程”拔尖人才称号、马钢公司“十大女杰”、“优秀员工”等称号。

默默付出 “以厂为家”坚守岗位

二次退火性能控制,是硅钢行业面临的共性难题,国内目前仅有宝钢、首钢两家企业可以解决。该难题能否攻克,是马钢硅钢产品能否顺利与一流企业在压缩机行业同台竞技的关键。

“2017年开始,我们团队就在攻坚这个课题,一直到去年才最终解决。那段时间,在实验室和现场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晚上也是经常要加班到很晚才能回家。”夏雪兰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印象深刻。

受工作性质的影响,在项目研发阶段,如果现场生产环节出现任何技术问题,都需要技术人员第一时间到产线调试解决。所以,对夏雪兰而言,如果突然接到通知,就必须立即返回岗位工作。

“我家小孩才刚刚两岁,平时工作也忙,没什么时间陪伴孩子,有时半夜突然接到紧急通知还要返回厂里。”说到如何兼顾好事业和家庭,夏雪兰总是百感交集,“现在想孩子了就会给家里打个微信视频,看着他安稳地睡着了,我也能静下心来工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虽然可能有时工作累一点,但看见大家一起历尽艰辛攻坚克难、做出成果的那一刻,我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夏雪兰说。

文图/记者 吴衡        

市市场监管局食品药品检验中心主任刘燕:躬耕检验三十载 真心为企万余天

“刘主任,我们又有一批豆制品要检测。有些急,能不能帮忙尽快出结果”“没问题,服务企业走绿色通道,不耽误你们生产”……1月7日下午,市市场监管局食品药品检验中心主任刘燕办公室的电话响起,是江心绿洲食品有限公司打来的,希望为十七批豆制品“加急”送检,刘燕二话没说答应了。

自从担任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主任以来,刘燕接到过很多类似这样的“加急”电话。无论原有工作多么紧张,只要能够发挥中心服务社会的作用,她都会尽心尽力帮企业解决。

倾心服务企业 “雪中送炭”助发展

说话不急不缓,做事从容果断,眼前的刘燕让人感觉非常亲切。刘燕生于1968年,1989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食品卫生与检验专业,回到马鞍山,先是在市疾控中心从事食品、生活饮用水等检验工作,2013年调到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工作。

该中心主要承担全市食品、保健食品、药品及化妆品的监督抽查检验,接受委托检验,提供检验技术服务。“帮扶本地食品药品企业,是我们的主要职责之一。”刘燕经常和中心检测人员说,要把服务社会、帮扶企业作为一项基础工作。

2020年3月疫情防控期间,我市企业纷纷响应号召全面复工复产,但受前期疫情影响,有些企业设备材料和技术人员短缺,桂龙药业就是其中一家。该企业每批次药品出厂前,都要用气相色谱仪检测主要成分,而这种仪器需要氢气才能使用。可是,氢气储备已用完,技术人员也未到岗。如何按期复工复产,企业负责人一筹莫展。刘燕得知这一情况,立刻组织清点中心库存,将仅有的一瓶氢气从设备上拆下来,给企业送去,并安排技术人员赴现场指导设备使用。“这真是解了燃眉之急,企业顺利恢复生产。”桂龙药业有关负责人说。

药品企业有需求倾心相助,食品企业有困难,刘燕也绝不推脱。

临近虎年春节,蒙牛冰淇淋工厂准备生产一批含开心果仁粒的冰淇淋。按规定,生产前,必须对开心果进行黄曲霉毒素检测。为了不耽误生产线开机和节前产品上市,刘燕带领食品检测人员加班加点,仅用48小时就完成了检验。

真心真意服务企业,刘燕的付出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她先后被评为马鞍山市、安徽省“三八红旗手”,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在她的带领下也先后获得马鞍山市、安徽省“先进单位”、省、市“青年文明号”,省、市“巾帼文明岗”等荣誉。

倾力锤炼队伍 提升技能促创新

最近,该中心除了检验食品、药品,又多了一项重要工作——编写《安徽省食品安全抽检监测承检机构建设规范》。之所以能为全省食品抽检承检机构“立规”,除了因为该中心是全省唯一通过CNAS国家实验室认可的地市级食药检机构,组织参加国际、国家及省级能力验证上百次,均获满意成果之外,还因为该中心拥有一支专业能力过硬、创新能力强的技术团队。

该中心年轻人较多,占比超七成,基本都是专业技术人员。刘燕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为了提升团队的专业技能,每年都要筹办业务能力提升班,邀请国内高校、检验机构专家上课;她还创新学习模式,提倡“人人当老师 人人上讲台”,鼓励中心每位检验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提升,并和大家一起分享。

刘燕还充分发挥“传帮带”优良传统。身为管理者,她却经常到实验室带着年轻人一起干检验,一待就是半天。年轻人有不懂的问题向她请教,她也会抽出时间给予悉心指导。在刘燕的帮助下,年轻人迅速成长起来。去年,中心一位工作人员被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抽调去检测新冠疫苗,还有一位检验人员被选中参与安徽省中药配方颗粒标准撰写。

“下个月,我们还将有两位检验人员去省药品检验与研究所进修。未来,我们这个团队的‘作战’能力将更强。”刘燕笑着说。

文图/记者 王永霞 实习生 吴雨婷 通讯员 王璨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巢马城际铁路项目部起重司机方静:用起重机干“绣花活”

3月1日中午,走进矗立江中的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主航道桥Z4号中塔墩施工平台,沿着80吨码头吊的爬梯登上操作室,方静正熟练操作着这个庞然大物拼装塔吊。

高悬的操作室内,她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借助车载对讲机和监控摄像头,与地面人员相互配合,前倾、推拉操作杆……伴随着她的操作,钢索吊着铁钩上下起降、左右移动

今年58岁的方静,担任起重司机已40余年。从学徒到技术精湛的“老司机”,方静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狭小的操作室里,为一座座世界级桥梁工程默默贡献“她”力量。

数十年如一日

用起重机干“绣花活”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操作起重机将数十吨的重物精准、安全地吊装到位,绝非易事。

“我们这个职业最讲究稳、准,最需要细致。”方静告诉记者,每天上班前,她都要全面检查设备,杜绝“带病生产”,操作过程中也要时刻保持心细手稳。“大大小小的配件起落稍有偏差,就有可能会损坏部件甚至危及人员安全。”

操作起重设备,最关键的是做到“稳钩”。在方静看来,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专业性和责任心高度融合的工作,“心中的那根弦要时刻紧绷着”。

“稳住吊钩,先要稳住自己。”方静说,“地面指挥人员会用对讲机告诉我吊钩移动的位置、高度等,我根据他的指挥和视频监控系统显示的吊钩周围环境进行操作。不仅要操纵手柄、观察吊钩处吊装情况变化,更要集中精力分析指挥人员的指挥信号,精准控制、小心慢放,确保安全施工作业。”

“操作在我手中,安全在我心中。”从业40余年来,从码头吊、龙门吊,到桅杆吊、架桥机,方静已熟练掌握运用各类建桥用的起重机械,练就了一身胆大心细、随机应变的本领,用起重机干“绣花活”,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她也因此先后荣获公司“三八红旗手”、岗位技术能手等荣誉。

甘守寂寞勤于奉献

努力站好“最后一班岗”

两班倒,每班12小时,独自一人长时间在狭小的空间里工作,对起重司机的体力、精力和耐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遇到现场施工任务重,我们往往在操作室里一坐就是一整天,中午吃饭都是让同事帮忙送上来。”为减少攀爬次数,方静在上班期间还会特意控制饮水量。“现场施工是一条线,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生产任务就停滞了。我下去上厕所,其他人就都得等着我,这样就会耽误进程。”

“我们还要克服‘冬冷夏晒’的问题。”方静说,操作室内虽然配备了空调,但是由于长时间不能走动,夏天太阳直晒“越坐越热”,冬天一个班下来脚都会冻得冰凉。

“造桥人”扎根工地、四海为家,与家人“聚少离多”。

“我和爱人目前都在巢马项目部工作,他从事的是调度工作,现在我们就住在工地的宿舍里。”方静说,她和爱人结婚以来,几乎很少在一处工地。有时候就算在一个项目部,也是分隔两岸,遥江相望。“最亏欠的就是对老人和女儿的照顾,没有办法经常陪在他们身边,这应该也是所有‘造桥人’的心结。”

甘守寂寞、勤于奉献,尽管工作内容重复而枯燥,但看到在自己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座座世界级桥梁工程拔地而起,方静十分自豪,“从业40多年来,我参建过港珠澳大桥、九江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安庆长江大桥等近20座桥梁工程!”

正在建设中的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将是方静职业生涯的“收官之作”。“我将在认真工作的同时做好‘传帮带’,努力站好‘最后一班岗’,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方静说。

 

相关资讯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

广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