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马鞍山墙体广告 交通是城市开展的“命脉”,脉络通,百业兴。打造综合平面交通运输网络,鼎力开展铁水、公 水、水水联运及多式联运,不时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可以充沛发挥港口的枢纽作用,进步其在航运市场中的竞争力。往常,翻开
马鞍山市的地图,内畅外联的“大 交通”格局呼之欲出,拉开了城市开放开展的新框架。
铁路是一座城市的“脊梁”,引领
马鞍山融入“一带一路”国度战略。2011年8月区划调整 后,
马鞍山完成拥江开展。打通江东、
江西片区,整合两岸资源,少不了铁路的带动作用。《
马鞍山市过江通道规划施行研讨》提出构建“6+3”过江通道体系, 正是为串联起滨江新区、太白岛、郑蒲港新区,打通一江两岸各主要城区提供了可能。总投资23.35亿元的郑蒲港铁路进入了开工准备,其建成后将处理港口通 道“最后一公里”的迫切需求,对全市推进开放带动战略,打造皖江铁水联运枢纽,支撑长江经济带快速开展具有严重意义。
假如说铁路是
马鞍山交通的“骨架”,那么公路就是衔接各重要环节的“血脉”。
马鞍山长江大桥 的树立打通了长江两岸的经济命脉,而随着马滁高速、G205
马鞍山北段改建工程、S206郑蒲港段工程等一批高速公路、国省道项目分别建成通车,S367
马鞍山段改建工程开工建立,
马鞍山贯穿南北、衔接东西,交通网络逐渐构成,大大改善了主城区内部及副城区与主城区的交通联络,促进了一江两岸平衡谐和发 展。
水路是最经济的运输方式,我市总投资近30亿元,打造一大批重点港航项目,为
马鞍山各港区打 通了“经络”。投资5.1亿元的郑蒲港一期码头建成投入运转,标志着
安徽江北完毕了无万吨级深水码头的历史。芜申运河
马鞍山段航道工程、长江
马鞍山段江心 洲航道整治工程、慈湖综合码头主体工程、姑溪河和驷马山干渠航道疏浚工程……一个个与水运相关的重点工程项目建成或获得重要停顿,“一干多支、干支联动” 的场面正在加速构成。我市率先在全省展开老码头晋级改造,投资1亿元将马钢、万能达、长江港口等码头靠泊才能由5000吨级提升到2万吨级,进步了港口的 承载才能。
“公水联运”“铁水联运”打通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壁垒,不只如此,我市在航空、管道运输、互 联网道路方面也在积极探究,谋划规划沿江内河LNG接纳站及配套管网,合理布置油品码头及贮存场所、管网建立。坚持“公益性、开放性、共享性”,增强与先 进港口协作,鼎力推进江海联运信息平台建立,经过“多式联运”使
马鞍山成为国内外物流大通道中的重要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