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要科学研究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史从何时始于?良渚古城的发现有什么积极意义?近日,人民日报网发布“文明之美看东方”思政教育特别策划,邀约中国社科院历史系部主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第一到第四阶段专家教授王巍出任讲学特邀嘉宾,从自身亲身经历的角度,叙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关键成效和发展方向,诠释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思考,呈现中华上下五千很多年璀璨文明行为的魅力。
什么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据王巍详细介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全名字叫做“中华文明起源与初期发展趋势综合研究”,自2002年开始启动,包括了多学科、多方位、多层面和多方位四大特性,在国家科技部和文物局等部门的支持下,在参加工程的近400位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明显成效。
王巍表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确定了中华文明起源、产生和初期发展的过程,实证研究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行为。在其中最突出的便是
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在这儿看到了建造于至今约5000年前、总面积达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和630万平方米的外城(各自等同于4个和8个紫禁城的面积)。除此之外,在古都往北还看到了为防止水灾而修建的长10余公里的高坝和低坝。建造古都和超大堤坝,彰显了
杭州良渚皇权深入开展规模性公共性建设的水平。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给出了分辨进到文明社会标准的创新型国家: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发生大城市;二是商品经济,阶层分化,发生阶层;三是发生皇权和国家。”王巍明确提出,值得注意的是,在和良渚与此同时乃至再早一点,北到
辽宁西部的牛河梁,南到
安徽南部的凌家滩,甚至包括黄河下游长江中游,全是出现权力的提升、社会的分裂、阶级的发生,只是表达形式不一样。
“因此,我们说五千多年文明行为,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辽河流域大致是并驾齐驱的状态,只不过是
杭州良渚表现得更充分。有些地区,或许看到了高等级的陵墓,但没有发现国都。有些地方发觉国都,但没有发现高等级的陵墓。
杭州良渚有国都、有城堡、有王墓、有礼器、有国防、有战事规范,是一个完整的证据链。他们的任务就是把其他的地区证据链不是很完整的要把它详细下去,这也是实证研究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行为就是我们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最主要的成效,都是实际意义最大的成效。我们现在能够有机会地喊,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行为并不是称为,更不是神话故事,是历史的真实。”王巍表明。
谈起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未来发展方向,王巍明确提出,提议扩展研究的时光范畴,并继续加强别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参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世界别的文明的比较研究。“多元一体、兼容并包和绵延不断是华夏文明的三大特性。我们应该进一步地丰富多彩考古新发现,推进他们的了解,如何才能对中华文明起源、产生、发展趋势的一系列关键难题得到更加全面和系统的认识,为世界文明科学研究做出中国学者的贡献。”王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