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墙体广告 在刚刚完毕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选中,我省纳西族小说家和晓梅、白族诗人何永飞、佤族作家伊蒙红木,分摘中短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三个载体的桂冠,为
云南再赢荣誉。
据理解,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并称为国度级的四大文学奖,自1981年设立至今,每3年评选一次,已历11届。值得一提的是,本届“骏马奖”中,我省获奖作家人数(汉语写作)排名第一,获提名奖的人数也排全国第一,再次连续拔得全国头筹。
作为本届“骏马奖”
云南派出的3位评委之一,著名作家、
云南省作协专职副主席范稳表示,往常,越来越多的
云南少数民族作家曾经开端用一种愈加开阔的视野和襟怀进入到中国文坛,他们扎根于外乡文化的丰厚土壤中,深化到民族的历史和血液里,但同时,他们也慢慢寻觅到了一种和当下发作链接与碰撞的
现代性书写方式,这是让人惊喜的生长。
作者:和晓梅 获奖作品:《呼喊抵达的间隔》
获奖的《呼喊抵达的间隔》收录了和晓梅《未完成的成丁礼》《来自一条街的破碎》《连长的耳朵》《有牌出错》《我和我的病人》《飞跃玉龙第三国》《春季,落雪的
昆明》等七部中篇小说。从青春校园到惨烈战场、从泸沽湖畔到首都北京、从边隅
乡村到开展中的小县城……七部小说的场景跨度很大,主题深入丰厚,触及灵魂、生死、战争、危机、变化、记忆、爱情。评委们以为,和晓梅的这部中短篇小说合集既有纳西民族的地域风情,又有女性作者的细腻、温婉,以及对人世细致入微的察看,在文本构造上别出心裁。
关于此次获奖,和晓梅坦言本人其实已等待许久,由于在过去的20年里,一直崇尚文化、尊重文化的纳西族不断与“骏马奖”无缘,“我并非想表现本人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多大的成就,恰恰相反,我想表达的是由于我的惰性和与生俱来的局限,使得我的文学创作一时间难以有大的打破。但是,我站在了这个特殊的时间点上,一批优秀的纳西族老作家已慢慢老去,新的青年作家却还在生长,于是我必需站出来,必需加倍努力,不能让这个有着优秀文学创作传统的民族失去那传送火炬的选手。”
作者:何永飞 获奖作品:《茶马古道记》
为写作《茶马古道记》,出生在滇西北群山中的何永飞历时两年多,单独重走茶马古道的滇藏线和川藏线,体悟高原之上与这条古道相关的风土人情与悲壮故事,感受灵魂之上与个体生命相连的自然之道和崇高信仰。《茶马古道记》共有四章,分别为“千年蹄印”“高原魂歌”“生命情弦”“历史血脉”,是关于茶马古道的首部诗歌专著。在何永飞眼里,这部作品根本到达了他的预期,“将茶马古道的内核和肉体书写出来了,置信读者会从中找回丧失的生命价值和灵魂光泽。”
在“骏马奖”评委之一的张清华眼里,何永飞的《茶马古道记》呈现出文化链条式的历史,写得丰厚而精密,“以串珠式的构造,串起了这条西南地域千年生命线上的自然山川、人文景物、历史民俗、人物传奇,用生动的笔触将之熔于一炉,再现了它作为生命之路与文化之路、通商之路与血缘纽带之路的神奇与壮美。”
云南省委原副秘书长,
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参谋,
云南省杨善洲绿化基金会理事长李森以为,“《茶马古道记》不但为阅读赏析、文学研讨的较好读物,亦可作为历史学、民族学研讨的重要参考读物。”值得一提的是,何永飞的《茶马古道记》在评选中全票中选。评委们以为这是一部写在大地上的诗行,是诗歌界一大收获。
作者:伊蒙红木 获奖作品:《最后的秘境》
《最后的秘境——佤族山寨的文化生存报告》于2012年在临沧市文联的支持下出版,内容触及佤族远古部落、远古风俗、现存文化现象、生存境遇、生活现状、肉体状貌,是一部饱含佤族社会历史文化沉淀、真实记载和描绘佤族社会历史文化及其现状的书籍。全书共收录29篇文章,有佤族开创神话《司岗里》,有古崖画的描绘记载《遗留在石头上的文化——三千年古画》,有描画记载现存古人类社会文化活化石“翁丁”《远古村落遗存——翁丁》,还有《嘎多记忆》《芒库:从猎头火拼到泼水敬神礼佛》等,是佤族社会变化的缩影。在伊蒙红木看来,往常的佤族文化特征正在逐步消弱,所以用作品来记载和呈现民族文化是重要的事情,“许多佤族文化慢慢消逝,我希望经过作品,呈现佤族远古风俗、现存文化、生存境遇和肉体状貌。这部作品是一部抢救性的报告文学,此次获奖是对我的作品的高度肯定,我很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