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墙体广告 宁波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之路已经走过了17年。如何让中央、省、市简政放权的政策措施不在审批末梢打折,让权力不再“任性”,成为便民利民、激发市场活力的服务工具?
宁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自1999年启动行政审批改革以来,我市围绕“精简审批、创新方式、规范行为、强化监管”四条主线,滚动推进,持续深化。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削减,已从改革前的1289项削减到目前的346项,建成市、县、乡、村四级行政服务体系,便民服务窗口覆盖城乡,并不断在减环节、优程序、推标准、提效率、强服务等方面做文章。
在改革红利下,我们看到,仅1个工作日,通途路加气站项目便完成了从文件起草、审核、会签、合稿到发放的一系列环节。
我们看到,仅15个工作日,
宁波市瑞兴电力有限
公司便走完了原先至少需要100天的竣工验收流程。
我们还看到,仅17个工作日,
宁波爱柯迪有限
公司完成了年产400万件
汽车转向系统零件项目的审批。
宁波强有力的改革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2012年,
宁波行政审批标准化项目荣获国内行政审批领域的最高褒奖———“中国法治政府奖”。
整合部门职能
制定行业审批标准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
宁波便将政府各部门审批事项集中到政府服务大厅办理,但简单的审批事项集中办理效果并不理想。2007年,
宁波决定推出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以下简称批管分离),对43个市级部门及337个县级部门内设机构的审批职能进行合理整合,在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全部成立行政审批处,并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实现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
“这是一次从体制上对传统行政审批制度伤筋动骨的变革。”市审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批管分离后,市本级43个部门承担审批职能的处室缩减了70%,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大大增强,实现了行政服务平台建设由量到质的跨越。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除涉密、实地检测等特殊要求外,
宁波100%的事项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其中90%的事项可在中心窗口直接办理。
行政审批在窗口集中了,但审批条件怎样,能不能批,还是具体工作人员说了算吗?碰到多部门审批的事项,涉及哪些部门,有哪些资格条件,流程怎么走?不仅办事对象一头雾水,个别部门工作人员也说不上来。
2010年,
宁波首推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即把准入的资格条件格式化,制成图表,把审批的要求、前置条件写清楚,所有事项一目了然,申报者可以对号入座。把“抽屉”“口袋”“脑袋”里的标准与要求放到桌面上,形成了统一标准和流程,审批权力更加规范。
至今,
宁波已依法编制并发布实施了经常发生的564个事项、1028个子项的单个事项行政审批标准,共20卷本、1000余万字。市、县两级审批窗口中,90%以上按“一事一表”的标准流程审批。在此基础上,
宁波逐步编制了文化娱乐业、宾馆业、电影放映业等行业准入联合审批标准。
实行项目会审制
审批围着项目转
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地方经济的强大引擎,也是项目审批中最受诟病的领域,涉及部门多,审批环节多,不确定因素多。项目在申报过程中,不仅费时、费力,还经常出现“中梗阻”等现象。
2010年,
宁波以行政审批标准为基础,逐步探索项目审批会商会审制度,以“活”的机制应对“活”的项目,建立了“6+1”“9+X”会审机制。
“6+1”会审机制,即发改、住建、规划、国土资源、环保、节能加审管办,主要从产业政策、规划布局、用地、节能、环保等方面,对项目要不要上、能不能上进行会诊会商,并为项目单位提供联合咨询,设计审批路径。“9+X”会审机制,即在上述6家部门的基础上,再加
公安、人防、城管以及项目的行业主管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主要解决项目怎么上、怎么批的问题。这两个会审机制的最大优点在于,通过多部门的联合审批,可以实现审批环节的优化、办理时限的压缩。
今年3月,市发改委、市审管办、市住建委、市城管局等13个部门以及江北区级对应审批部门齐聚江北,经过3个多小时的协商,江北万象城等17个项目的30余个审批难题迎刃而解。万象城项目已于本月初在江北顺利开工。
万象城项目并不是会审机制的唯一受益者。据初步统计,近5年来,市行政服务中心已组织召开近200次专题会商会审会议,累计服务1013个重点项目及重要民生项目,协调解决近2000个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