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墙体广告 据新华社武汉2月19日电(记者唐卫彬、吴植)紧邻着高楼树立、大桥飞架,即是会集成片以红砖、油毡和石棉瓦建立的矮小窝棚。在“十里钢城”武汉市青山区,曾有华中地区最大的棚户区,寓居着1.37万户4万多居民。自2007年起,武汉市大力施行棚改工程,当前大多数居民已搬进高楼,但仍有2518户居民在棚户区翘首以盼。
新春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连日深化多个棚改小区和棚户区,造访居民,倾听他们的心声。
喜:棚改改出新日子
大年初一上午,家住青宜居社区24栋6楼的王先菊一家迎来十多个亲属,亮堂堂的87平方米三居室里满是欢声笑语。66岁的王先菊是青山区棚改一期搬家居民,2010年末离别棚户区,全家只掏10万元就住进了新建的高层小区。
4年多曩昔了,从前几十年的棚户区日子照旧难忘,咱们坐到一同,谈及最多的仍是今昔对比。王先菊说:“那时三代五口人住40多平方米,早上起床排队上公共厕所,烧水做饭全赖生炉子,亲属们来了连落脚的当地都没有。但现在他们都乐意到我家吃团年饭了!”
60岁的居民刘桂华曾在棚户区“蜗居”57年,现在一家3口住在青宜居社区15层楼。“曩昔大白日屋里也有必要开灯,夏日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搬进高楼即是搬进了新日子,时常觉得是在做梦。”她说。
上世纪50年代,为缔造新中国第一个钢铁基地,武钢等大型国企来自全国各地的缔造大军云集青山区,随之搭起一处处工棚和简便住所,并沿用到新世纪。这些房子狭小,设备粗陋老化,安全隐患重重。
武汉市大力探索“政府主导、银企联动、市场运作”的青山棚改模式,80%以上的居民得以搬家。“青宜居”即是在棚户区旧址开发缔造的大型社区,现有26栋高层住所,住着约5000户居民,是武汉市最大的棚改小区。
记者看到,社区内路途平坦、绿茵片片、办理有序,幼儿园、校园、超市、卫生站、活动室、图书室、心理咨询室等一应俱全,社区还办起了书法、舞蹈等培训班和艺术团。上一年,这儿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和谐社区缔造演示社区”。
忧:进一步改进日子有艰难
虽然寓居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不少棚户区居民的收入低,日子并不宽余。
王先菊说,老伴是病退工人,两个人身体都不好,终年得吃药。儿子打着临工,媳妇也下岗了。每月除掉日子、医药、教学开支,全家几乎没有积储。
青宜居社区党支部书记程瑞恒说,社区居民大多归于低收入集体,并且老龄化严峻,低保户就有近700个。
为了关怀弱势集体和老年人,社区发起了“每天敲门组”和“50帮70”等志愿者效劳活动。“但进一步改进他们的日子,还有待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给予更大帮扶。”
更让人挂心的,是仍然“蜗居”着的棚户区居民。与青宜居社区仅有一条马路之隔的工人村一村、五村以及邻近的红港二村等处,仍是大片的棚户区。虽是新年,记者寻访其间,却难以感受到兴旺的年味。
寓居在天兴洲长江大桥下的一片凹地,56岁的居民万家庆最忧虑下雨。“房顶漏水、地板淹水,一逢大雨家里就要‘抗洪’。2011年和2013年曾淹水半米以上,家私、电器全都泡了汤。”记者看到,他家房顶和屋内天花板都铺上了防水的彩条布。
现在,棚改二期正在施行,搬家有望了,但传闻二期不再是经济适用房,工人村五村68岁的居民刘建良忍不住又在为钱忧愁。他数着手指头对记者说:“按一期方针,我都要自掏十多万元,得四处借钱。假如再多掏,借都没当地借呀。”
盼:尽早圆上高楼梦
据青山区房管局介绍,因为散布零星、弱势集体多、土地不方便使用等因素,二期棚改施行难度极大。上一年7月,面临大众对二期工程加速推动的强烈呼声,武汉市市长曾冒雨走进棚户区,向居民抱歉。当前,棚改二期仍处于攻坚期间,市政府许诺2016年7月处理剩下2000多户居民的住房问题。
记者走进工人村五村66岁的茕居白叟刘新陵家时,他说:“我在‘十里钢城’盖了一辈子房,自个却从没住过高楼。传闻本年政府要开端对咱们的老房子进行征收登记,真盼望这一天早点到来。”
红港二村16号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的简便房,墙体裂缝,房顶靠塑料布防雨,87岁的张源源老婆婆拉着记者的手问:“新房能不能快点建呀?我近来身体不好,就盼着能在有生之年住进新房!”
工人村一村68岁居民夏谋阶热心地把记者迎到家中。记者看到,一家三代5口人挤在30多平方米的小屋中。因为空间太小,一张单人床白日用来堆放衣物,黑夜则供配偶二人挤睡。几年前,房子还被积雪压垮过,幸亏无人受伤。
但老夏很达观。“市政府的许诺让咱们都有了盼头!新房工地离这儿不远,我常常骑车去看看。”传闻地铁5号线提前两年开工,并将在新家邻近设站,更是让他欢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