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墙体广告 1930年出世的吴方林是一名典型的“理工男”,结业于
武汉测绘学院,后在
荆州无线电厂作业。但他却钟爱诗词韵律,为了研讨诗韵,他自学音乐,用毕生精力,写就了一本20万字的《汉语诗律学》。现在,吴方林逝世,这部收藏在家的手稿,成了老伴张珍清思念亡夫的寄予之物。
“理工男”自学音乐写书
近来,楚天都市报记者在
荆州市沙市区长港路张珍清家中,见到了这部《汉语诗律学》。全书工工整整地誊抄在642页信纸上,共有近20万字。
书中,作者对汉语诗从腔调、声律、韵律等方面做了体系的论述。
荆州教育学院原院长吴启秀给这部书作了序,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这部书提醒了汉语古典诗词的声律规则,是汉语诗律学的一大突破。”
这部书的作者吴方林,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理工男”。从
武汉测绘学院结业后,他就在
荆州从事无线电研讨出产作业。
但在他家里,文学类的书本却摆满了两书架:诗经、楚辞、《二十五史》、全唐诗……张珍清通知记者,这些书,老伴全部看过。
白叟家里,还有一个“稀罕物件”:一架购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钢琴。为了研讨诗词韵律,吴方林白叟自学音乐,“老伴的钢琴弹得非常好,咱们女儿的钢琴都是他教的”。
婆婆想完结老伴的遗愿
这部20万字的手稿,满是张珍清白叟书写的。比她大12岁的老伴,后期写出来的书稿非常马虎。她就趁着作业之余,一张张地誊抄。
这也是两位白叟几十年夫妻生计的描写。结婚前,张珍清白叟因工伤失去了一条腿,婚后,吴方林对她照料得体贴入微。1984年,吴方林因事故,全身简直瘫痪,张珍清反过来照料起老公来。
事故后不能上班的吴方林,就专心在家研讨诗词韵律。
2014年,吴方林逝世,临终前,他拿着这部书稿,看着张珍清,老泪纵横。“我懂他的意思,他放不下这部书。”张珍清看不懂老伴写的东西,她拿着这部手稿,四处找人看。
最后,张珍清找到了
荆州教育学院原院长吴启秀,吴启秀白叟看往后,连宣称“好”。张珍清非常高兴,约请吴启秀给书作了序。
张珍清说,这是老伴一辈子的汗水,自个期望这本书可以出书保留下来,“要不然,等哪天我不在了,这本书就只能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