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墙体广告协会执行会长 | 中国三四级市场营销协会常务理事
施工流程
  • 施工报名
  • 客服回访
  • 业务洽谈
  • 签订合同
  • 三天开工
  • 十天完工

洽谈电话

400-6060-805

首页 >> 资讯报道 >>呼伦贝尔加强三项建设

呼伦贝尔加强三项建设

良心做事 诚信待客 专心服务
扫一扫
加好友

2012年10月08日 10:10 相关案例: 本文标签: 内蒙古呼伦贝尔墙体广告

呼伦贝尔市毗邻俄蒙,边境线长一千七百多公里,占全区边境线总长的百分之四十多,是祖国北疆重要的安全稳定屏障。近年来,呼伦贝尔市按照自治区党委“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建设要求,紧紧围绕“促发展、构和谐、固边防”这一主线,不断加强思想、组织、文化三项建设,在祖国北疆一千七百多公里边境线上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为实现呼伦贝尔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广告业内人士了解到呼伦贝尔市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人手,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教育模式,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加强国防安全教育。着力打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遗址等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切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国家、国土、国防、国民”意识。积极组织边境地区党员干部开展“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红色电影周”等主题党日活动,切实为爱边戍边提供思想保障。发挥满洲里边检站监护二中队、国门、中共六大展览馆等红色阵地作用,进一步加强对边检官兵和边疆党员群众文化引领和党性教育。目前,每年在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党员群众达六百多万人次。在牧区深人开展“北疆红色堡垒户”创建活动,使草原深处每座蒙古包都是一座边防哨所,每位牧民都是一位哨兵,每个红色堡垒户都是草原上一面高高飘扬的党旗。

打造党性教育基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呼伦贝尔市把党性教育贯穿“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建设全过程,深人开展“万名干部转作风提素质教育培训”活动,通过建立域外党性教育培训基地、市内党性教育示范基地,积极推进党性教育常态化。打造实践教育基地,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深人持久地开展中央关于新时期边疆民族地区工作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的教育,广泛开展“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教育,有效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反分裂斗争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建立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蒙语译制基地,切实发挥草原流动党校作用,较好地解决了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中存在的集中培训难、语言沟通难、信息交流难等问题。在牧区,号召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带头学习使用民族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双语知识,努力把牧区的党员干部都培养成为双语人才,并用两种语言将党的声音传播到居住分散的蒙古包和“敖特尔”,使各族群众及时接受党的教育,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促进了民族团结。

呼伦贝尔市把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建设与“基层组织建设年”、巩固创先争优成果、“基层党组织固本工程”、“下基层办实事转作风”等活动紧密结合,建立健全地企军警民共建机制,不断提高创建水平。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联抓机制。在推进“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建设中,呼伦贝尔市积极探索边疆地区“地企军警民”融合式发展之路,实行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军警部队、驻地企业等共同参与合作的领导机制。市委定期组织召开议军工作会议,始终把加强双拥工作、武装工作和边防建设作为保持边疆稳定,促进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呼伦贝尔市本级连续3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各边境旗市制定出台了相关制度,将军队、公安边防、企业党组织纳人警民共建责任体系,成立了地企军警民党组织共同参与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满洲里市制定出台了边防民警进社区制度;市边防大队领导兼任市公安局党委委员,5个边防派出所负责人和七名优秀民警在所属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中任职并设立警务工作室;陈巴尔虎旗创建“警民共建”党建特色品牌,率先在全市推行民警兼任村官制度。目前,边境旗市已有195名民警兼任嘎查村村官,成为维护边疆繁荣稳定的重要力量。

建立健全组织设置联建机制。按照党组织便于发挥作用、党员便于参加活动的原则,地方、企业、军警部队联合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通过在地企军警民之间设置联合党支部、特色党支部、支部+协会等形式,着力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截止目前,5个边境旗市共建立联合党支部二十多个、特色党支部十几个、支部+协会党组织十个,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行业有亮点、区域有特色的党建工作格局。

建立健全组织活动联创机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公约及制度,通过选派民警村官、党建村官、大学生村官、科技村官、纪检村官等“五官”驻村任职活动,不断充实基层带头人队伍,为基层党建长廊建设增添了活力。认真总结推广“五官”民情日记、公开承诺、结对帮扶等活动的做法和经验,建立健全联系服务群众、推动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活动开展以来,累计为党员群众办实事好事一万五千余件,排查化解社会矛盾五千七百多件。依托草原流动110报警点,加强边疆警地活动共建联创,形成了哨兵管“点”、哨所管“线”、派出所管“面”的工作格局。

呼伦贝尔市科学定位先进文化发展理念,将新时期党的建设理念植根于先进民族文化沃土之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用先进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增强党员群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整合优秀民族文化固边。始终把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深度挖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对呼伦贝尔拥有的民族与历史文化、草原与森林文化、游牧与狩猎文化等内涵进行深人挖掘、整理。目前,共发掘出一千二百多处遗址遗迹、三十多个民族文化项目列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类五十多人人选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册。同时,注重民族文化品牌的创建,以“民族风情”和“草原生态”为主题,推出和完善了包括文化旅游产品、十大标志性建筑、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等工程项目的建设。启动“十百千”旅游惠民工程,以优秀民族文化提升旅游产业品位。将北疆警营文化融人少数民族文化之中,切实发挥警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优秀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让更多的人知晓和受益,在推进地方特色文化、民族文化繁荣和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弘扬民族文化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打造民族文化阵地稳边。呼伦贝尔市把各种文化载体作为开展党建工作的阵地,不断加大财政投人力度,新建乡镇(苏木)文化站一百二十多个、村(嘎查)文化室一千五百多个,新改扩建图书馆四个、文化馆五个,在全区率先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墙体广告人士了解到全市共建成各级博物馆三十多座,超过世界“博物馆城”标准。同时,不断探索民族文化与党建工作相融共进机制,把党组织建立在民族文化产业链上,做到凡民族文化产业组织中有三名以上正式党员的都建立了党组织,实现党组织和党建工作全覆盖,切实消除党建工作“空白点”。目前,全市依托文化产业建立党组织三十多家。充分利用那达慕、瑟宾节等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优秀民族文化成为基层党建工作全面发展的助推器,使各族群众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增强从文化本质认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提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文化自觉程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

相关资讯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

广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