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墙体广告 “姚爸,咱们都考上
四川藏文校园了!这个校园本年全部州就招80人,500人报考,咱们校园考进了10个,榜首名即是咱们校园的。”听到这番话,接电话的姚尧土嘴角上扬,连声说:好样的!
这位孩子们口中的姚爸,是慈溪龙山镇和平闸村一名普通退休职工。本年67岁的他在十年间,先后拿出两百多万元的积蓄,资助
四川藏族自治州的150名孤儿。
这些孩子的命运因而被改动。
儿子回家讲了一件事,他决议建个爱心校园
9月12日,放下电话,老姚和记者聊起了这些孩子的故事。姚尧土首次听到孩子们的事,是从儿子那里。
那一年,北大结业的儿子在
杭州创业,有一天回家,说起了一个北
大同学的一次见闻:在
青海、西藏接壤,有一个以牧业为主的县叫德格县,德格县协庆村就坐落在一座雪山脚下。4000多米的高山,出行的交通工具主要靠传统的牦牛车,这么多年,这儿的孩子很少有走出大山的。一些孩子过早失掉双亲后,成为了大山里的孤儿。他们不仅缺衣少食,最缺的还有教学。
听到儿子的一番话,老姚萌生了建爱心校园的想法。为何会有这么一个想法?这和老姚的阅历有关。
老姚年青的时分,吃过不少苦头。他有两个儿子,虽然生活条件欠好,但老姚十分垂青教学,觉得孩子一定要读书。所以,老姚咬牙供儿子们上学。大儿子终究考上了北大,现在成为一家
公司的高管。这更让老姚觉得读书很主要。
捐衣物捐轿车,他十年捐出两百万
以后,经过儿子的同学,老姚联络上了本地的一位负责人,随后他汇出2万元善款。在老姚和别的爱心人士的协助下,协庆孤儿院建立,这儿的榜首间房子也很快开工。
没多久,本地给老姚发来了孤儿院爱心校园的相片:10多个五六岁的孩子,两三个志愿者做教师,这房子是师生住宿的地方,“盖起砖瓦房,这么,孩子们黑夜不必睡帐篷了。”
而孩子们上课的教室,暂时只能安顿在几个简便的帐篷里。
至此以后,老姚就和这儿结下了联系:捐献新棉衣、新棉鞋;捐献两辆轿车,校园师生买菜治病都能处理了……十年间,老姚先后捐出两百多万,这些有他自个节衣缩食的钱,也有儿子的支持。
老姚说,只需校园那儿有需求,他都极力汇钱曩昔。
令老姚高兴的是,现在的协庆孤儿院校园,从最初的10多个孩子,发展到拥有6个年级10个班,150多名学子,目前在校教师也达到了2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