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墙体广告 一年一度的六一,孩子们闹腾开了,有的在校园里自己组织了义卖,有的在舞台上展示个性,有的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在儿童乐园里玩得不亦乐乎……欢笑声不断。
每当这个节日,大人们都会说上一句“儿童节快乐”。可是,过完了儿童节,却有很多孩子乐不起来,被一节又一节的课程压得喘不过气。正如最近火热电视剧《虎妈猫爸》中演的一样,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总在拼命给孩子加课加作业。
过完六一儿童节,你的孩子还剩多少快乐呢?
A 属于孩子的节日
孩子们的乐趣还真不少
昨天,园区方洲小学的孩子们尤其高兴,因为这一天孩子们不仅不用上课,也不用做任何作业。孩子们一进校园就嗨翻天。稚嫩的叫卖声,琳琅满目的商品,五花八门的促销……儿童节的义卖活动开始了。“红苹果小卖场”“爱心驿站”……1-6年级各班纷纷在学校规划的场地,打出了自己“主题卖场”的旗号。展台的工作人员,佩带自己设计的服务卡、头饰,非常有特色。队员们将自己的旧玩具、图书、文具、小工艺品等摆满了“市场”。“淘家”们来回穿梭于各个“摊位”,寻找着自己喜爱的宝贝。
除了义卖,校园里的各种游戏也等待着大家来挑战。平江实验学校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平江嘉年华”活动,全校学生参与60项生动有趣的游戏。一(5)班的教室里,同学们围成圆圈坐下,其中一人拿花,一人背着大家或蒙眼击鼓,玩起了击鼓传花;四年级正在举行吹乒乓球游戏,孩子鼓着腮帮,从一个碗吹到另一个碗,其余的人则不停地在加油……
金阊外国语学校的孩子们,则是自己上台演出给爸爸妈妈们看。一年级小姑娘花睿琳脸上上着油彩,身上穿着鲜艳的戏装,来了一段昆曲《小春香》;二年级魏钊析的三路长拳,一招一式,英姿飒爽,博得阵阵掌声……好节目一个接着一个,令人目不暇接。儿童节陪着孩子一起当“明星”,爸爸妈妈们说,“尽管平时工作很忙,但这一天,看到孩子开心自己也很开心。”
不管走到哪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都让人感受到了六一儿童节的轻松和快乐。
家住园区的三年级学生吴宇聪每年最期盼过儿童节,因为只有在这一天里,他可以不用上任何课外班。在儿童节这一天,能在父母的陪伴下玩耍、买玩具,还能在放学后舒舒服服坐在沙发上看几集动画片,这都让吴宇聪高兴极了,临睡前他还在嘀咕,如果每天“都是儿童节就好了。”可是,过了儿童节后,他却欢乐不起来,因为平时的吴宇聪,每周三学习二胡,每周五学习书法,周日还有一节外语一节作文的课外班要上。
别看他学得不算多,但每天都要花费不少时间练习,“下午放学回家,我做晚饭的时候他就写书法,每天都要练半个小时。吃好饭后休息一会,把当天的作业和课外班布置的每日作业都完成,再拉半小时左右的二胡,结束差不多10点正好睡觉。”吴宇聪妈妈说,孩子的课余时间非常“充实”。
为了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到了暑假的时候,父母还会为吴宇聪报一个游泳班,“听说现在中考有游泳项目,孩子还不会游泳,现在学还来得及。”
和吴宇聪一起报名参加游泳班的,还有很多和他同龄的孩子,受到相互影响的原因,这些孩子平时的学习生活都差不多,一个学了什么,其他几个也要去学点东西,家长们就怕落后别的孩子太多。
来自儿童节的快乐,难道只能享受一天吗?这当然违背了节日的初衷,对儿童来说,没有压力、自由快乐的成长,每天都是儿童节。
C 现实中虎妈更夸张
孩子在起跑线上不能输
近日,一部名为《虎妈猫爸》的电视剧热映,虎妈为了让孩子上兴趣班,真是蛮拼的,让现实中的不少家长感同身受,纷纷直呼:被戳中!
初三准毕业生小杨还有几天就要中考了,可妈妈卢女士最近却正在四处打听暑期的高中课程衔接班。马上要读高一了,知识得先“储备起来,这个暑假得报几个重点科目的补习班。”她告诉记者,孩子属于笨鸟先飞型,如果不下苦功,上了高一万一学业跟不上,会很焦虑。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小杨几乎每个寒暑假都要“承包”好几门科目的补习班,假期对小杨来说,无非是从学校的教室来到课外培训机构的教室。
除了课程补习,兴趣爱好在虎妈们看来也很重要。在参加完孩子的学校儿童节活动后,庞先生立马就来到了学校附近的少年宫,同样是想了解暑期兴趣班的情况。见到记者时,他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平时上课,每周也有三个晚上要送他去上兴趣课,有围棋、吉他和机器人,暑假还想再加几门课。”庞先生粗略地计算了一下,这几年光是给孩子报课外班的费用就有三四万左右。
每学期花上几百至几千元为孩子补习,几乎成了“标配”。记者发现,无论是工薪阶层家庭还是生活富足的家庭,只要觉得对孩子有用,即使贵家长们也都表示可以接受,有的更是直接表示:“孩子能学到一技之长,砸锅卖铁我也愿意。”
D学校在为孩子减负
希望家长给予更多空间
昨天一大早,金阊实验小学的语文老师张丽就在家长群里发言:“今天没有语文回家作业,还大家一段轻松快乐的时光,祝小朋友们、大朋友们节日快乐!”这一消息获得了许多家长的点赞。
让张丽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是她曾看到过一个调查研究,越来越多的儿童希望获得的儿童节礼物是父母的陪伴。“学校减少一些学业上的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空余时间享受轻松的童年,多一些时间和家长散散步聊聊天,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在多年教学工作中,张丽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忙于工作,无暇放慢脚步陪伴孩子,即使相处在一起,也有不少是缺乏交流和沟通的,甚至有些家长喜欢用课外班来填充孩子的空闲时间。
无独有偶,着名儿童心理教育专家苏舟子也在多次家长咨询中发现了这一特点,“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现在大多父母已经注意到了陪伴的重要性,但仍有不少人走入误区。”
苏舟子解释,陪伴并不仅仅是儿童节这天陪一下孩子就好了,也不是身体处在一个空间就是陪伴,更不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平时家长就要多注重和孩子的交流,有些家长和孩子在一起却总想着工作上或其他的事,家长感受不到孩子的需求,孩子也感受不到家长的关怀。”
陪伴儿童,苏舟子建议从耐心倾听开始,平时多问一问孩子一天中的喜怒哀乐,一句小问候小关怀都能让孩子从心底生出暖意,“家长和孩子需要培养相互倾听、相互理解的习惯,最终培养出相互独立性,这是对孩子成长最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