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墙体广告协会执行会长 | 中国三四级市场营销协会常务理事
施工流程
  • 施工报名
  • 客服回访
  • 业务洽谈
  • 签订合同
  • 三天开工
  • 十天完工

洽谈电话

400-6060-805

首页 >> 资讯报道 >>匠心绝活——走近武汉非遗传承人

匠心绝活——走近武汉非遗传承人

良心做事 诚信待客 专心服务
扫一扫
加好友

2016年09月13日 08:09 相关案例: 本文标签: 湖北墙体广告

湖北墙体广告  近来,武汉市13个非遗项目当选省级非遗名录。这些项目均具有百年以上传承前史,地域特征明显,影响深远。记者选择其间代表项目,具体了解传承背面的故事。
  武图古籍修正
  7000余册善本重拾芳华
  让一个人重回芳华很难,而让一本古籍重回芳华,在武汉图书馆古籍修正人员看来,并不难。
  5日,52岁的贺琳坐在书桌前,静静修补明代善本《幔亭集》。在这张书桌前,她坐了30年,修过的古书许多。
  武汉图书馆古籍修正源于我国南派修正技艺,方法细腻,补纸讲究。上世纪,南派传人黄怀觉收赵嘉福为徒,赵嘉福变成建国后榜首批古籍修正人才。1986年,武汉图书馆派贺琳到上海拜赵嘉福为师,全部学习古籍修正。
  贺琳说,古籍修正有近20道工序,其间分外需求留意的是配纸和书叶去污。修正人员要非常了解古 纸特色,补纸与原书尽量一样,与书叶的镶粘部位以毫米核算。经她修正的《宋史》,肉眼简直看不出修过的痕迹。书叶去污则检测修正人员细腻方法,污迹较轻, 用毛笔尖蘸热水在尘垢处悄悄冲刷,力道很要害,不然纸易破;污迹较重,需用开水冲刷,用木棍揉捏,如此重复,直至清洁洁净。
  最杂乱的步骤则是对从前修正过的古籍进行再修正,需求将从前补过的纸一点点揭离开来。
  这些高难度动作,贺琳做起来又轻又快。通过精心地托纸、补缺、压平、重复锤打等工序后,这些古籍便从头焕发生机。
  武汉图书馆保藏古书以清代居多,有少数明代版别。明万历监本《五代史》书叶脆化严峻,翻动时极 易破碎;明代刻本《中说》历经年月,纸质变薄易破……这些古籍都极端检测修正人员的技能。“修古书最要心静,要能坐得住,作业不能赶。”贺琳说,她常常为 修一本书花两三个月,早已不觉得枯燥,急性子也被磨得慢了起来。
  搭档彭玉华性分外向,刚开始修书时,只觉得脏、灰大。“那些老书积了多年灰尘,要戴口罩才干翻开。”彭玉华因而得了鼻炎,也曾放弃过,后来缺人手,只得忍住鼻炎发生时的难受,重回岗位。
  入门4年的杨明媚说,古籍修正看似一样,实则每本书的情况不一样,要动脑筋。因气候湿润,武汉区域所藏古籍易受潮长霉,虫蛀严峻。“我常常补了半响,昂首对着阳光一看,怎样还有一个小洞?”
  30年来,武汉图书馆共派出6名人员学习古籍修正,现在有3人调离,累计修正古籍善本7000 余册,其间不乏《新笺决科古今源流至论》这么的传世珍本。“人的生命只要几十年,但书的生命能够长达几百年。”贺琳说,延续一本古籍的生命,让后人能深化 研讨和传承,这是多么骄傲的事!
  不过,现代社会节奏快速,情愿学习这项古老技艺的年青人太少,年青馆员中只要杨明媚1人参与古籍修正部队。眼看要退休了,贺琳最忧虑后继乏人。
  武汉非遗专家熊朝锏点评:
  武汉具有我国四大书局之一的湖北官书局,悠远的文明、昌盛的书业,为古籍修正事业创造了杰出的条件。武汉图书馆古籍修正人员高超的技艺,为解救湖北区域名贵古籍做出了突出贡献。
  老四知堂郑氏正骨疗法
  疗骨传奇至今仍在传说
  在影视作品中,黄飞鸿开武馆,也行医,能治各类跌打损伤。其实在武汉,也有这么的接骨大师。
  3日上午,是老四知堂第三代传人郑成功的坐诊时刻,郑氏中医骨科医院里坐满了求医问药的患者。
  半月前,邹建华不小心左手腕骨折,疼得直叫唤。其时,郑成功摸了摸断骨处,使用方法整复,几秒 钟后,她感到手腕处轻轻振了一下,痛苦马上减轻。随后,打上树脂夹板,领了几贴万应伤疡膏,她就回家了。“你看,现在手指能够轻微活动了。”邹建华说,不 光费用廉价,包扎简便,人也没受罪。
  19世纪末,少林寺名医杨占魁在郑州以老四知堂挂牌,1920年来到汉口的八元里(现六渡桥),坐堂行医,专攻接骨正骨,整复方法共同,辅以家传的万应伤疡膏,名扬江城。第二代传人郑顺卿蒙师于姨父杨占魁,承继了老四知堂堂号,1953年兴办硚口中西联合诊所。
  “老武汉人都知道老四知堂。”家住宝丰路的胡胜阳还记住,上世纪80年代,请郑顺卿来家中治病,不收上门费,并且请过一次后,郑医师会定时回访,直至病愈。梁女士说,家里几代人都找郑家治病。“我妈妈两次腿部骨折都是来这里看好的,前几年爬崂山,比年青人腿脚还灵便。”
  医治骨折,老四知堂有独门诀窍。他们专门研制出塑形夹板,夹板取竹片打磨制造,通过加热塑形,使夹板契合人体自然曲线,然后用纱带包扎。
  最奇特的莫过于方法整复,即根据骨折不一样类型,选用回旋、推压、提端、震揉等方法使骨折复位。 郑成功说,整复术的要害在于心灵手巧,手一摸,便知骨头断了仍是脱位,再用巧劲适可而止地复位,而这股子巧劲必须有功夫打底。郑成功从小随爸爸习武,冬练 三九夏练三伏。当今传艺授徒,徒弟王振阳、沈阳等人也常练太极拳,医武同修。
  老四知堂不只疗骨如神,更是非常谅解患者。第四代传人郑毅说,爷爷当年治病,从来不坐患者请的人力车,坚持要把钱留给患者买补品;爸爸坚持不做广告,由于中医微利,而广告费用过高。
  现在,知晓中医正骨作用的人越来越少,肯吃苦研学的人更少。郑成功说,学这门手工得练功夫,即使学出来了,收入也没有西医高,往后能否传承下去仍是个疑问。
  家住常码头的胡庆和非常期望老四知堂能发扬光大。他曾患双股骨头坏死,三级残废,跑遍大医院, 得出的医治定论都是股骨头置换,手术费用20万元。胡庆和找到郑成功,通过外敷内服,一年曩昔,胡庆和痛苦减轻多半,走路也简便起来。“价格廉价,骨头也 仍是自个的,是那个事!”胡庆和说。
  武汉非遗专家熊朝锏点评:
  老四知堂郑氏骨科整复术有别于西医的手术医治,费用低、周期短、作用好,深受大众喜欢。跟着武汉有声望的中医骨科堂号相继消失,老四知堂的前史价值不行轻视。
  武汉杖头木偶戏
  舞台上栩栩如生的精灵
  5日,武汉木偶艺术维护传承中心的演员胡涛、李艳正在吃苦排练,为下乡扮演做准备。每一次扮演,他们都分外爱惜,由于这是向大家推行木偶剧的绝佳时机。
  许多人听到木偶戏的榜首反应是意外:武汉还有人演木偶剧吗?
  答案是必定的,并且,木偶戏在武汉源源不绝。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便有木偶剧演员在汉口后湖一带卖艺。1919年前后,常有外来木偶戏班在民众乐园扮演。1953年,由汪小海等7人构成武汉市当地曲艺队木偶组。1972年,公营武汉市说唱团木偶队建立。1978年,该队改为武汉市木偶剧团,全团60人。
  全国各地都有木偶戏,流行于武汉的是杖头木偶,由扮演者操作一根命杆和两根手杆进行扮演。好的 木偶扮演者,不只会娴熟操作木偶,还要会跳各类民族舞、唱各流派戏剧。“在扮演时,人偶合一,只要你会唱会跳,手中的木偶才干活起来,进而感动观众。”武 汉木偶艺术维护传承中心主任赖毅说。
  1983年,16岁的赖毅考入武汉市艺术学校木偶班。那时的木偶有七八斤重,练功一举即是半小时,冬季最苦,手都冻僵了还要坚持。有时扮演,乃至手磨掉几层皮,缠着纱布上场。“当你写入汗水,木偶就成了你。”赖毅说,练着练着,有人觉得和手中的木偶越长越像。
  上世纪90年代初是武汉木偶剧团鼎盛期间,曾在全国木偶金狮奖评比中斩获7项大奖。剧团创始“长袖舞”的扮演方式,灵动潇洒,细腻逼真,被全国同行争相仿照。
  可惜好景不长。接踵而来的剧团改制、商场变迁,让木偶戏逐步被边缘化。1998年,赖毅远赴北京,在我国木偶艺术剧团扮演十年。期间,武汉杖头木偶日渐式微,主力演员胡涛差点改行。2008年,赖毅决议回汉。当年,团队排出新剧《睡美人》,远赴韩国扮演,大受好评。
  今年初,木偶剧团再排大戏《罗汉传奇》。李艳的朋友现场看后惊呼,演技、灯火、舞美和音乐都是一流!但是,商场反应却不叫座。
  和光辉期间的60人团队比较,如今只要10名演员,并且缺专职导演、制造木偶的演员。“木偶走 进了咱们心中,再也放不下了。”胡涛说,为了演木偶戏,足不出户吃了许多苦,但为了心中那份热爱,依旧会坚持下去。李艳说,木偶戏演员收入很低,这些年来 都是靠家人支持。他们期望,有关部分能让木偶戏进校园,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了解木偶戏,喜欢木偶戏。
  武汉非遗专家熊朝锏点评:
  武汉杖头木偶是我国木偶戏的主要分支,曾出访多个国家,以精深的技艺传达中华文明。一起,它已融入武汉的风俗风俗,巧妙学习京剧、汉剧、楚剧等艺术方式,木偶服饰借用汉绣技法,独具一格。
  苏恒泰油纸伞
  百年前的明珠重放光荣
  “撑着油纸伞,单独徘徊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是戴望舒《雨巷》中的名句。时光荏苒,大家不再撑着油纸伞,可匠大家仍将这份技艺静静传承着。
  老汉口的苏恒泰油纸伞创始于1864年,是湖北最著名、仅有撒播至今的油纸伞制造技艺。榜首代传人苏文受先生,将湖南伞的健壮、湖北伞的抗风、江浙伞的式样有机交融,在汉正街开店。“恒泰”喻意持久健康,既指商品健壮经用,又指能护佑顾客灵通四方,安全无虞。
  苏恒泰油纸伞从原材料到制品,要通过30多道工序,耗时40多个日夜。以毛竹制造伞骨,细木杆 制造伞杆,接受伞骨的伞葫芦则以密度高的木材制成,伞骨上面覆以优异皮纸,皮纸上涂刷3至6次特制桐油,伞制成后坚实经用,易于带着。当年,在汉川、钟祥 一带,凡有闺女出嫁,必定购苏恒泰的红面、蓝面油纸伞各一把,取其谐音“有后代”,祈愿添丁进口、宗族茂盛。
  苏恒泰油纸伞于1908年、1928年两次参与全国工商业博览会,分获金奖和榜首名。《近代我国实业通志》记载,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恒泰油纸伞均匀每年出口1.5万把,销往日本、新加坡等国。
  第三代传人苏荫泉于1916年接手运营,解放后经历公私合营,苏恒泰逐步停产。第五代传人苏纯记住,小时候家境窘困,仍留有制伞的零部件,但无人提及苏恒泰前史。2003年,苏恒泰坐落汉正街的老店被拆,爸爸苏行康吩咐苏纯三朋友,要把这份宗族技艺承继发扬下去。
  但在其时,能掌握传统技艺、制出能用的油纸伞的演员屈指可数。苏纯和弟弟苏雷、苏峰奔赴山东浙江云南等地寻访,根据老匠人描绘,通过上百次试验,终于抢救性还原了失传半世纪的旧法制伞技术。2011年,武汉市苏恒泰商贸有限公司建立,三朋友每 年投入10万余元。2013年,苏恒泰被认定为“武汉老字号”,2014年变成“武汉礼品”,被赠予外国领导人。“咱们重振了苏恒泰,但由于资金和才能有 限,未能运营推行。”苏纯说,尽管克服困难康复制造,又尽力开发新商品,但却面对叫好不叫座的为难。目前,公司年产量不到100把,今年仅出售40余把。 油纸伞做工繁复,无法机械化量产,关于都市人来说,这种伞实用价值不高,只能作为艺术品保藏。“大家不再用油纸伞了,但咱们仍期望能传承苏恒泰精深、诚 恳、牢靠的工匠精力。”
  武汉非遗专家熊朝锏点评:
  苏恒泰伞店已有150余年前史,是武汉开埠以来最悠长的店肆之一,是民族手工业一颗耀眼的明珠。苏氏宗族代代相传,这种专心技艺、精雕细镂的精力,恰是一笔名贵的精力财富。 

相关资讯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

广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