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佳木斯墙体广告制作 近日,佳木斯市退休干部富宏博晒出了一张收藏了5年的抗币——“依兰金融救济券”。经专家鉴定,他手中这张伍圆面值的依兰金融救济券为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抗币,现属孤品。
据了解。“抗币”也叫“边票”“边币”,是抗战时期各抗日根据地发行的货币。据统计,抗战期间,全国各地发行各种形式的抗币有几十种,币名不一。发行时间集中在抗战全面爆发的1937年至1945年间。
富宏博介绍,依兰金融救济券币值分壹圆、伍圆和拾圆三种,其村存世量极少。
他本想将三种面值收集齐了再对外公布,可赶上抗战胜利70周年,他决定提前拿出来“晒晒”,让大家一睹中国最早抗币的真容。
富宏博手中这张伍圆抗币票面整洁,品相很好。币长158mm,宽85mm。其正面上方为绿色币名“金融救济券”,币名下为印制时间“中华民国二十年印(1931年)”;正中主图案为一塔楼,塔楼两侧分别是两个大大的币值“伍圆”,,其上左右各印一个“依兰”,其下左右各加盖一枚红色“监理官印”;币面下方印有“完纳税捐租赋一律通用”和“随市流通每圆作吉钱叁佰吊”说明。该币背面为灰色,图案简洁。上方为英文货币名称和印制时间,中央一方大印“依兰县政府印”。
富宏博收藏的这张“依兰金融救济券”发行时间与东北人民抗战同步,其印制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1932年2月2日开始发行,至当年5月12日停止流通,累计发行67万元,发行3个月。比陕甘宁边区发行的抗币要早6年。
这张“依兰金融救济券”,经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教授、国家钱币专业委员会委员、钱币专家认定,被确定为中国最早抗币。该抗币在抗战时期为抗日根据地筹集军需起到了重要作用。
收藏者富宏博讲述抗币身世
“九一八”事变后由“依兰金融救济会”发行
不知道这张抗币曾经谁手,是一个抗日义士,还是一个普通百姓?它可能参与交换百姓口中的一担米、抗日义士手中的一杆枪,抑或是用于抗日武装的一份军饷。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这张纸币可能附着了泪痕、血水、战火、硝烟,寄寓了太多的苦难和悲伤。
这些,富宏博说不清楚。不过,这张抗币上的券名、主图、花符、币值、发行时间、编号、边框等货币要素他能说清楚,这些货币要素从一个侧面再现了那段历史,收藏着那段屈辱的、艰难的、激奋的抗战记忆。
收藏初衷
北抗战先于全国6年这期间抗币收藏是空白
70 岁的富老从小爱好收藏,初中时凭借一篇《一匹瘦红马》获得全县征文活动第一名,从此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师专毕业后,富老从秘书做起,期间曾任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综合调研室主任、市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等职,从佳木斯市政府秘书长位置退下来后,受聘为《佳木斯史志》主编,从事地方志编撰工作。
富老是从2005年开始关注抗币的。他说,那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胡锦涛在纪念活动上发表讲话称:“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富老敏感地意识到,东北抗战较之全国全面抗战要早6年,而收藏界收藏的抗币集中在1937年至1945年间。“因此,这6年发行的抗币是收藏界的关注点,尤为珍贵。”
得来不易
惦记这张抗币5年多张第一套人民币换回
富老得到这张抗币也颇费了一番周折。2010年春季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一张民国二十年(1931年)印制的面值伍圆的依兰金融救济券首次亮相。底价8万元,无人问津,最终流拍。
富老查阅史料发现,依兰金融救济券共有壹、伍、拾圆三种面值。《黑龙江钱币》等资料载现的都是北京收藏家徐枫先生收藏的一张编号为065550号壹圆券,而伍圆、拾圆从未露面。
富老说,这张抗币流拍后,曾被上海一收藏者收藏,之后又辗转到北京一收藏者手中,他始终惦记着。2010年,富老到北京找到这位收藏者,几经议价,最终,他用自己收藏的多张第一套人民币换回了这张面值伍圆的抗币。
“已知存世的依兰金融救济券目前仅四张,另三张为壹圆券,分别在北京、长春和佳木斯三位收藏者手中。这张伍圆券目前仅此一张,十分珍贵。”
抗币身世
“依兰金融救济会”发行流通管理都有规章制度
为了弄清这张抗币的身世,确认其最早身份和地位,富老和朋友利用三年时间先后到依兰县、富锦市、桦川县等地实地走访调查。
根据档案记载,当年发行依兰金融救济券的机构为“依兰金融救济会”,发行该券的“监理官”是东北军第二十四旅旅长,依兰镇守使李杜,因此,该抗币又被称为“李杜券”。
富老说,依兰镇守使相当于现在的行政公署,下辖方正、依兰、富锦、桦川等松花江下游13个县。当时,佳木斯还只是桦川县的一个镇,它与桦川、富锦同时发行了“依兰金融救济券”。
记者在富老保存的该币档案中看到,依兰金融救济券发行、流通、管理、回收有一整套规章制度,档案显示,“依兰金融救济会”为发行依兰金融救济券的金融机构,其发行文件均有镇守使李杜和依兰县县长唐宝森的签字。
发行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粮无销路钱乏来源
富老拿出一本装订整齐的厚厚的档案材料逐页翻阅,当碰到重要内容时,他还会大声念出来。其声慷慨激昂,仿佛身历其境,回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依兰城。
“依兰金融救济会简章第一条:本会因时局变迁(指‘九一八’事变),粮无销路,钱乏来源,以致商农交困,影响国税及地方收入,不得已兹由地方农商界发起,呈请镇、县两署核准设立以维持金融救济农商为宗旨,因定名曰依兰金融救济会;第二条,本会发行临时有价票券,责任由农商平均负担,受镇守使(李杜)及县长监督……第四条,本会以镇守使为监理官,县长监督发行,票券须经监理官及监理盖印为有效;第五条,本会发行之票券分壹圆、伍圆、拾圆三种……”
富老介绍,现存依兰金融救济会档案记载,李杜撤离依兰前,“看到商民极度恐慌,恐发意外”,金融救济会在印刷厂(现依兰县水利局)把已经印好尚未发行的合计43.7万元金融救济券全部销毁。
从发行到被销毁,流通了整整100天的“依兰金融救济券”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